研究報告服務熱線
400-856-5388
當前位置:
中研網 > 結果頁

今年1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占比世界新能源的66% 2024我國乘用車行業市場發展分析

乘用車行業競爭形勢嚴峻,如何合理布局才能立于不敗?

  • 北京用戶提問:市場競爭激烈,外來強手加大布局,國內主題公園如何突圍?
  • 上海用戶提問:智能船舶發展行動計劃發布,船舶制造企業的機
  • 江蘇用戶提問:研發水平落后,低端產品比例大,醫藥企業如何實現轉型?
  • 廣東用戶提問:中國海洋經濟走出去的新路徑在哪?該如何去制定長遠規劃?
  • 福建用戶提問:5G牌照發放,產業加快布局,通信設備企業的投資機會在哪里?
  • 四川用戶提問: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云計算企業如何準確把握行業投資機會?
  • 河南用戶提問:節能環保資金缺乏,企業承受能力有限,電力企業如何突破瓶頸?
  • 浙江用戶提問:細分領域差異化突出,互聯網金融企業如何把握最佳機遇?
  • 湖北用戶提問:汽車工業轉型,能源結構調整,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戶提問:稀土行業發展現狀如何,怎么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免費提問專家
近年來,我國政府把汽車強國上升到了國家戰略,推出了一系列在政策,支持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汽車行業國產化進程加快,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吉利、長城、長安和比亞迪等自主品牌通過近年來的積累,在乘用車市場表現搶眼。自主品牌乘用車也越來越受

3月3日,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稱,今年1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占比世界新能源的66%。“今年歐美新能源乘用車開局偏弱后,歐洲和美國逐步走強。由于春節因素,1月中國新能源低基數高增長進一步穩定全球增速。”他表示。數據顯示,今年1月汽車銷量為67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達106萬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乘用車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汽車列入家庭消費的重要部分,乘用車不再僅僅被視作交通工具,也成為人們展示個人品味和生活品質的重要象征。因此,在購車時,消費者更加注重乘用車的外觀設計、駕駛體驗、智能科技配置等方面的品質和差異化。

乘用車平均油耗持續降低。得益于政策引導和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上的大力推廣,我國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顯著改善。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發布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實施情況年度報告2023》數據顯示,2022年乘用車行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為4.10L/100km,同比下降19.6%,提前實現2025年4.60L/100km油耗目標。其中,國產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3.99L/100km,同比下降20.0%;進口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繼續維持高位,為7.66L/100km。

近年來,我國政府把汽車強國上升到了國家戰略,推出了一系列在政策,支持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汽車行業國產化進程加快,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吉利、長城、長安和比亞迪等自主品牌通過近年來的積累,在乘用車市場表現搶眼。自主品牌乘用車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也逐年提升。

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延續2022年高增長態勢,全年產銷分別達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市場占有率達31.6%,連續9年全球第一。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引領下,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造車新勢力。這些造車新勢力憑借互聯網思維、高科技屬性、多渠道融資以及快速迭代能力,給汽車行業帶來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并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歌猛進。

汽車是一個高度依賴技術和規模優勢競爭的行業。目前,成熟汽車工業國家的企業競爭格局已相對穩定,前十大乘用車企業市場份額基本穩定在90%以上,而我國尚在75%左右。由于產業集中度不高,中國汽車行業盈利水平也不樂觀。雖然去年我國汽車產業整體收入突破10萬億元大關,但利潤僅為5086億元,利潤率為5.0%,低于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率的平均水平。

隨著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不斷夯實、電動化與智能網聯化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速、設計和制造品質加快提升、品牌向上取得新進展,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持續攀升,2023年累計銷售1459.6萬輛,同比增長24.1%,年度市場份額達到56%,比上年上升6.1個百分點。

產品質量持續提升,乘用車出口快速增長

汽車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成效顯著,6個汽車產業集群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先進制造業集群,13家汽車企業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二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7家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2023年5G工廠。2023年,我國乘用車累計出口414萬輛,同比增長63.7%。

緊抓新能源、智能網聯轉型機遇,產品和品牌競爭力實現躍升。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其中,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份額達80.6%。智能網聯系統前裝搭載率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車組合輔助駕駛技術(L2級)搭載率超過50%。

從新能源乘用車產品結構來看,2023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共計897萬輛,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34.5%,其中PHEV+REEV份額持續擴大,主要在于其產品以低能耗、性價比高等優勢更能滿足當前發展階段的市場需求。

而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能夠創造歷史高位,得益于成本下降、出口增長、消費升級等多方面因素。

成本方面,隨著電池成本和智能化軟件技術研發費用邊際下滑,新車型產品配置及定價不斷下探,目前部分車企B級、C級純電或插電混動車型價格跟同級別燃油車相當。例如,5-10萬元的價格區間中,新能源有五菱繽果和比亞迪海鷗,而在10-20萬元的價格區間中,比亞迪、長安、奇瑞、大眾等都已經在此布局。

出口方面,中國乘用車的出口市場已是超預期增長。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乘用車出口銷量共計410萬輛,同比增長62%,成為國內車市增長的核心動力。其中,奇瑞出口量持續走強,上汽乘用車和特斯拉分別排名第二、三位,而比亞迪的出口量也實現了三倍的同比增長,是出口銷量排行榜前十名中增長最大的車企。

豪華車銷量增長,則是受益于消費升級的帶動,2023年豪華品牌銷量達439萬輛,與2022年相比增長了24.5%,其中新能源車企的豪華產品成為最大的貢獻增量來源。例如,理想、問界等主打高端豪華的車企,其銷量增長非常快,因此,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豪華品牌的銷量將會翻番。

而隨著新能源電動化的持續深入,為更好地與傳統燃油車進行區隔以及覆蓋不同價位段的市場用戶,目前,國內外車企采用多品牌戰略的趨勢愈發明顯,如東風、長安、比亞迪、吉利、奇瑞和東風本田等。


盡管近些年來中國乘用車出口發展迅速,但由于中國乘用車起步晚,正處于國際化的初級階段,很多汽車企業仍然停留在直接出口或單純依靠經銷商出口,尚沒有制定和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戰略,海外發展經驗較少。因此,中國乘用車國際化發展面臨很大的壓力和挑戰。

當前,中國乘用車出口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出口產品質量競爭指數偏低,質量欠佳;技術和品牌存在劣勢;海外營銷管理模式單一;惡性低價競爭,出口秩序有待提升;短期內非貿易壁壘難以突破;外貿融資問題限制了出口規模。


2024我國乘用車行業市場預測


相比2023年受到車購稅優惠退出和新能源補貼退出的雙重影響,2024年汽車市場沒有大的政策變動,因此將延續較好走勢。根據預測,2024年車市將更高更強,乘用車總體零售2220萬臺,較2023年增長3%。新能源市場將繼續保持較強增長勢頭,預計批發銷量達到1100萬輛,凈增量230萬輛,同比增長22%,滲透率達到40%。


2024年我國經濟有望在“雙循環”市場方面更加均衡,投資、消費和出口貿易這“三駕馬車”動能總體延續今年格局。其預計,2024年中國國產乘用車市場將保持1.8%左右的增速發展,其中出口市場和以增程、插電混動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將依然保持高速增長。

不過在競爭日漸激烈的趨勢下,汽車行業洗牌還將提速。其中,價格戰“卷”出了產業競爭新高度。因新能源汽車絕大多數處于虧損狀態,導致造血能力較弱和轉型較慢的企業將率先出局。而下一輪產業競爭的焦點,當前無論是自主品牌(傳統自主還是新勢力自主)、抑或是國內智能化產業生態均具備一定優勢。

而隨著自主品牌車型競爭力提升,國內消費者將更多傾向購買自主品牌和實現海外出口,預計2024年國產乘用車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將達到62%,2030年將達到70%以上。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中國乘用車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乘用車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相關深度報告REPORTS

2024-2029年中國乘用車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汽車列入家庭消費的重要部分,乘用車不再僅僅被視作交通工具,也成為人們展示個人品味和生活品質的重要象征。因此,在購車時,消費者更加注重乘用車的外觀設...

查看詳情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中研網只提供資料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對有關信息或問題有深入需求的客戶,歡迎聯系400-086-5388咨詢專項研究服務)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系:pay@chinairn.com
標簽:
66
相關閱讀 更多相關 >
產業規劃 特色小鎮 園區規劃 產業地產 可研報告 商業計劃 研究報告 IPO咨詢
延伸閱讀 更多行業報告 >
推薦閱讀 更多推薦 >
猜您喜歡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 聯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投融快訊
中研普華集團 聯系方式 廣告服務 版權聲明 誠聘英才 企業客戶 意見反饋 報告索引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1998-2024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行業研究網(簡稱“中研網”)    粵ICP備18008601號-1
研究報告

中研網微信訂閱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