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經濟”是指通過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脫鉤,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雙碳經濟”的發展涉及多個方面,包括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等。具體來說,實現“雙碳”目標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能源效率、推廣可再生能源、推動工業綠色化、發展低碳交通等。這些措施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方式實現。
2 月 21 日,工信部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下稱《指南》),標志著我國工業領域 " 雙碳 " 標準體系建設駛入快車道。《指南》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立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制定 200 項以上碳達峰急需標準;到 2030 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加快制定協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評價類標準,實現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標準全覆蓋。
工業領域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目標的重點對象。此次新規聚焦工業領域,旨在大力構建適應工業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急需標準制定,進一步提升標準對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引領、規范和支撐作用。
在“雙碳”目標提出三年多后,中國碳交易體系逐漸完善。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制度創新,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近日啟動,該交易主要通過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它的啟動將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統計顯示,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首日總成交量約為37.5萬噸,總成交額約為2384萬元。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雙碳經濟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伴隨“雙碳”目標的提出,社會各界對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平臺高度關注。2023年7月,生態環境部制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3個月后,《管理辦法》正式發布,按照生態環境部的要求,在市場實現穩起步、穩運行后,按照“成熟一個,發布一個”的基本原則,逐步擴大自愿減排市場支持領域,強化市場功能。
在《管理辦法》審議通過3個月后,2024年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表示,啟動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有利于支持林業碳匯、可再生能源、甲烷減排、節能增效等項目發展,這可以激勵更廣泛的行業、企業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
據悉,當前碳市場的配額交易以大宗協議居多,交易總額達到3.7億元,超過總成交量的80%,主要原因在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只有電力行業控排企業參與,因此交易對手方均為電力行業控排企業。
“雙碳”+工業互聯網模式發展
近年來,“‘雙碳’+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頻出,對該模式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依托“全面連接、信息共享、上下聯動、資源整合”等優勢,工業互聯網在各行業、多領域中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并已取得良好的節能降碳實踐成果。但在發展過程中,產業界也清醒地認識到“‘雙碳’+工業互聯網”模式面臨諸多挑戰,并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助力全社會綠色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
我國高度重視“雙碳”工作,積極構建“1+N”政策體系,為扎實推進“雙碳”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實現“雙碳”目標必將引發一場廣泛而深刻的全社會系統性變革,同時也是我國未來幾十年的重點工作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等,并就此作出規劃部署。相關部委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為各行業綠色化、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體要求。部分綠色化、數字化轉型相關政策如表1所示。
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工業互聯網通過構建人、機、物的互聯,有效支持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信息的連接,大力提升生產、管理能效,減少資源消耗,成為生產力提升與環境友好之間的新平衡點,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新動能。
首先,工業互聯網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新型基礎設施和關鍵共性技術。工業互聯網通過網絡、平臺、數據、安全四位一體的能力體系建設,將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深度聚合,為促進數據要素價值的充分釋放、實現各類要素資源的精準配置、促進全產業鏈向綠色化轉型升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工業互聯網是促進傳統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驅動力。工業互聯網對數據的智能管理,不僅能為工藝流程優化提供指引,還能提升管理效能,減少能源冗余和資源冗余,解決傳統節能手段與安全穩定生產之間的矛盾,實現最優節能降碳效果。
最后,工業互聯網還是提升監管機構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有力推手。工業互聯網助力構建區域和行業級“雙碳”監管平臺,以實現生產能耗、碳排放、碳信用、碳匯等數據的聯通,為監管機構提供監督、管理、調控、評估等功能,提升跨領域、跨部門、跨層級、跨系統的降碳措施聯動聯控能力。
“‘雙碳’+工業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的定制化需求將極大壓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
在以“信息化”帶動碳排放“數字化”、碳足跡“云端化”、碳減排“智能化”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不同行業、領域的降碳策略與路徑不同,因此對“‘雙碳’+工業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且隨著場景化應用深入,定制開發的需求持續增加。政府和企業用戶多樣且復雜的定制化需求降低了產品的復用度,不僅影響開發時效、增加研發成本、壓縮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利潤空間,也不利于行業標準化管理。未來,在“‘雙碳’+工業互聯網”發展中,個性化定制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趨勢,將對供應商的盈利產生更大的影響,從而降低更多企業對該領域的投入力度,阻礙行業的發展進步。
由于我國“雙碳”目標落實工作尚處于初期階段,目前相當規模的企業存在生產管理模式粗放、高碳燃料“高消耗”、產品能耗物耗“高排放”等痛點,不同區域、行業的監管機構中存在碳排放規劃核查、管理能力參差不齊等問題,固廢處理、碳匯管理等領域存在數據共享不暢等難點。工業互聯網與“雙碳”目標深入融合,在生產、監管、評價等方面開展的綠色應用探索,將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在滿足多領域“雙化協同”需求的同時,也為工業互聯網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中國雙碳經濟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雙碳經濟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