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產”。地方特產涵蓋農林產品、紡織品、工藝品等,不僅是某一地區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當地歷史文化與人文風情的重要載體。
鵝肝、鱘魚籽醬、威士忌……這些曾經要漂洋過海才能到達餐桌的食材,正逐漸成為地方“新特產”。業內專家指出,隨著國內企業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許多高端食材的生產正逐步打破產地限制和價格門檻,走向尋常百姓餐桌。
近日,10萬盒黑龍江蔓越莓越過山海關,抵達廣西南寧。這個冬季,各地紛紛“亮出”自己的“隱藏”產品作為南北兩地禮尚往來的“新”特產。這越來越多的“新”特產背后是傳統農業生產格局的新變化。
隨著黑龍江回禮蔓越莓的消息登上全網熱搜,撫遠蔓越莓種植基地接到的訂單也空前火爆。2023年,撫遠蔓越莓種植基地的產量首次突破2700噸,蔓越莓產業是典型的長周期、高投入、高產出。李峰算了一筆賬,種植1畝蔓越莓的成本,包括平整土地、建設溝渠滴灌、日常養護等,高達4萬元左右。但進入盛果期后,蔓越莓鮮果的畝均產量可達2噸以上,如果按市場價每斤150元計算,畝均毛收入高達60萬元。即使是質量稍遜一籌的加工果,每噸的市場價格也在2萬元以上。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特產食品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顯示:
撫遠蔓越莓火爆“出圈”讓廣大消費者感到驚奇,貴州也默默地拿出了抹茶。據了解,目前貴州抹茶出口量已經是全國第一、全球第三,是名副其實的隱藏“新特產”。貴州因高海拔、低緯度、多云霧的地理氣候優勢,讓這里成為中國優質高原茶的核心產區,700萬畝以上的茶園面積為貴州發展抹茶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支撐。
特產食品指的是某地特有的或特別著名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文化內涵。特產食品通常包括飲食類和文化紀念品類,其中飲食類包括飲料、菜肴、點心以及干貨等,文化紀念品類則包括各種工藝品。
特產食品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地域性特點,即只在某一特定區域生產或加工;二是品質優秀或有特色,即無論是原料還是制品,其品質與同類產品相比應該是特優的或有特色的。特產食品反映了所在地域的民俗風俗、地域地貌等,是一種獨特的食品類型。
地方特產作為地區文化的象征,在促進區域經濟多元化、增強旅游產業吸引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方面,地方特產的開發可以有效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通過研發、制作、包裝、售賣地方特產,帶動農業、工業、零售業等一系列產業發展,為區域發展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將傳統地方特產與現代文化需求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文化產品,拓展了文化產業,促進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地方特產與當地文化旅游的結合可提升游客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在強化游客旅行體驗的基礎上,帶動了當地文旅經濟的發展。通過將地方特產融入旅游產品和體驗活動中,賦予旅游產業新的生命力。游客既能購買具有地方特色的紀念品,也能親身體驗特產的制作過程。比如,參與制作手工藝品、品嘗并學習制作當地美食等。
淘寶近日發布的《淘寶隱藏土特產報告》顯示,隨著國內供給的提升,許多高端食材逐步走向大眾化,成為普通消費者生活的一種日常。中國的鱘魚子醬產量占全球六成,甘肅張掖、內蒙古鄂爾多斯已實現南美白對蝦的量產,山東、安徽、四川、云南、福建、湖南等省份,已成為威士忌產地。這些已成為地方“隱藏土特產”,也蘊藏著廣闊的消費市場機遇。
據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年貨消費觀察》顯示,與往年相比,今年年貨消費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年貨的流動性大大加強——南北方的特色菜實現跨域融合、農特產品流向大城市餐桌、更多升級型產品涌入縣域農村市場,可以說,年貨流動的范圍、頻次、種類均大大超過往年。
全國各地不同風味的特產,在今年年貨節也呈現出了融合的特點。《觀察》顯示,北京特產、廣東特產、新疆特產、內蒙古特產、四川特產等獲得較高的銷售占比,而廣西特產、甘肅特產則收獲了更高的消費增速,成交額同比增幅均達200%以上。
我國特色食品產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但仍有大量地方特色食品資源亟待挖掘、培育和壯大。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傳統優勢食品產區規模不斷壯大,地域覆蓋范圍進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特產食品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