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托管業務是指具備一定資格的商業銀行作為托管人,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與委托人簽訂委托資產托管合同,安全保管委托投資的資產,履行托管人相關職責的業務。
銀行托管業務的種類很多,包括證券投資基金托管、委托資產托管、社保基金托管、企業年金托管、信托資產托管、農村社會保障基金托管、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托管、補充醫療保險基金托管、收支賬戶托管、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托管、貴重物品托管等等。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資產托管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
目前,國內共有58家托管機構,其中,內資商業銀行27家,外資銀行3家,證券公司26家,非銀證類金融機構2家(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五大行最早獲批開展托管業務,具有先發優勢,有良好的客戶基礎和豐富的銷售渠道,在養老金、保險資金、跨境托管業務上發保持領先優勢;股份行依托其在同業業務、資產管理等領域的優勢,在基金/證券資管計劃、信托計劃、私募基金托管等業務上發展勢頭良好;城商行通過整合行內資源,在基金/證券資管計劃、信托計劃和銀行理財托管業務上持續發力。
伴隨著資管新規的進一步落實,托管機制貫穿覆蓋了整個資管領域,其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商業銀行的一項戰略性業務,資產托管業務具有不占用經濟資本、收入和資金沉淀穩定、業務協同效應顯著等優勢。托管銀行履行資金保管、資金清算、投資監督、核算估值、信息披露等職責,能夠為投資者利益及資管市場穩健運行保駕護航。
2022年是“資管新規”落地元年,整個資金資管行業向“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資產管理本質回歸。在此期間,資產托管行業堅守保障受托資產安全的業務本源,維持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勢態。
截至2022年末,中國銀行業資產管理類產品托管規模152.24萬億元,同比增長2.18%;與客戶資金保管類產品服務規模合計突破200萬億元大關,達到201.73萬億元;資管產品營運外包業務規模7.60萬億元;托管投資組合達29.20萬個,同比增長12.27%;存托比、托管系數基本保持穩定,資產托管行業總體實現穩健發展。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快速發展壯大,已成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和防范風險的關鍵一環。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24日,中國債券市場托管余額已達156.08萬億元,較2022年末增加14.11萬億元,增長9.94%。債券募集資金大量流向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轉型、普惠金融等重點領域,有力支持了重大戰略、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同時,注重加大對民營企業融資支持力度,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優化融資結構、拓展融資渠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債券市場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與此同時,作為企業直接融資的重要渠道,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規模也穩居全球第二。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公司信用類債券托管余額達31.89萬億元,較去年末擴大2300多億元。除規模上的量增外,為適配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2023年以來,債券市場在制度創新、產品創新上更進一步,有效引導更多資金流向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
資產托管作為一項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的業務,托管系統的搭建、迭代以及依托于系統的專業服務往往是開展托管業務的根基,只有擁抱金融科技,才能拓展托管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從而提升托管服務的核心競爭力。
近幾年,資產托管業務面向資管行業、扎根資本市場,隨著資管行業的蓬勃發展,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銀行業資產托管業務需進一步推進變革與轉型,促使資產托管行業需更多考慮向遠程化、線上化、多中心化布局。
展望未來,中國銀行業資產托管業務將進一步推進變革與轉型。一是將專業化、規范化作為銀行業資產托管業務未來發展方向,托管銀行將進一步落實風險管理和合規展業主體責任,調整業務發展策略和創新方向,實現審慎穩健經營。二是扎實履行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責任,繼續充分發揮資產托管業務價值創造的作用,為擴大內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綠色產業發展、資本市場改革做出貢獻。三是伴隨商業銀行向輕型化、財富管理銀行轉型,資產托管業務也進一步從提供同質化的托管服務向提供差異化的綜合金融服務方向轉型。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資產托管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