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農業是指廣泛利用城市郊區的空間、農業的自然資源和鄉村民俗風情及鄉村文化等條件,通過合理規劃、設計、施工,建立具有農業生產、生態、生活于一體的農業區域。
觀光農業伴隨全球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人們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我國既是農業大國,又是人口大國,發展觀光農業旅游前景廣闊。一方面我們依靠幾千年來所創立的農業文明與現代技術用于農業,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育了世界22%的人口,從而為我們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實踐基礎;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雙休日及節假日的加長,使旅游者的觀念在不斷更新。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觀光農業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觀光休閑農業是旅游和農業相結合的第三產業,它兼有旅游和農業兩個產業雙重屬性特征,又是一個具有復合特性的服務性產業。對農業而言,它增加了農業的觀光旅游價值為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旅游形態,豐富了農業結構;對觀光旅游業來言,擴大了觀光旅游的空間,豐富了觀光旅游的內容,現代觀光休閑農業又界定了觀光旅游和農業必須滿足現代化的要求。
我國觀光農業旅游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我國氣候從南方熱帶到北方溫帶,地形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類型齊全,江河眾多,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分布著近千座城市,從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郊農業生態類型及景觀區域組合,從南方的熱帶的珍樹奇木,果甜花香到北方的林海雪原。
經歷疫情短暫擾動后,中國鄉村旅游市場在2023年重新回歸高速增長。根據攜程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前三季度鄉村旅游訂單量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264%,復蘇勢頭強勁。
基于經營、運營、營銷和產業帶動四個維度下,8.6億元價值帶動是最顯眼的數字。除此之外,各地農莊落成還為當地間接帶來了5.8億元相關產業鏈產值增長,以及超2萬人的相關行業就業帶動效果。
數據顯示,2023年1月-10月,以各地農莊為圓心30km半徑范圍內,每家農莊平均帶動當地新增民宿40.33家,帶動周邊民宿平均訂單量提升82.4%,帶動周邊民宿客單價平均提升18.7%,農莊的民宿標桿作用效果顯著。而民宿行業繁榮,也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的興盛。根據測算,平均每家攜程農莊落成,每年可直接拉動當地上下游相關產業產值增長約53.3萬元。而通過促進當地民宿數量新增和產業發展,農莊間接帶動所在地區上下游產業增長約2000萬元。
在消費升級帶動下的城市微旅游市場迅速崛起等因素的驅動下,城市近郊、省內鄉村游將成為中國國民旅游的常態。當下的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鄉愁文化旅游、精致民宿文化旅游以及紅色旅游等鄉村特色旅游將成為發展趨勢。
觀光農業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服務功能,緊密聯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將農業從單一的農產品生產功能向原料供應、生態涵養、文化傳承、人文創意等多功能擴展,實現大農業與大旅游的有機結合。
近年來,依托自然特色、區位優勢、文化底蘊、生態環境、產業水平和消費習慣,圍繞高速積極布局都市休閑農業半小時發展圈,在原農家樂、采摘園、民俗村等形式基礎上,田園綜合體、休閑農園、民宿村、美麗經濟、科普教育、研學拓展、田園康養、創意農業、親子體驗等眾多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的休閑體驗新類型、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
要實現觀光農業縱深發展,應充分挖掘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在農業種養環節,應推進科技在休閑農企中的落地應用,通過引入綠色、智慧、生態農業等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數據顯示,七成中國鄉村旅游用戶花費金額集中在300-900元區間,23.7%旅游用戶花費900元以上,3.9%的中國旅游用戶在鄉村旅游的花費金額在300元以下。當前,中國鄉村旅游消費主要用于吃和住,而部分鄉村旅游國家,如:日本鄉村旅游消費主要用于文化產品和生態產品。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指出,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人數超過40億人次,經營收入超過1.2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速將達到3.8%。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觀光農業市場發展面臨巨大機遇和挑戰。在市場競爭方面,觀光農業企業數量越來越多,市場正面臨著供給與需求的不對稱,觀光農業行業有進一步洗牌的強烈要求,但是在一些觀光農業細分市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信息化技術將成為核心競爭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觀光農業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