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損是骨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分鐘就有7人因交通事故導致嚴重傷殘,每年約有1000多萬骨缺損患者。骨缺損修復重建一直是國際臨床難題。傳統金屬、高分子材料存在仿生結構不可控、力學性能不匹配、生物相容性差、無發育功能、運動錯位、磨損等術后并發癥。尤其是沒有生物學活性的假體,無法在人體內發育,不能與自然骨良好地融合,需要二次手術修復。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65周歲以上人口達到2.1億,占比14.9%。與2021年相比,65周歲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了0.7個百分點,未來中國65周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進一步提升。
骨科疾病的發病率與年齡的相關性極高,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隨之出現的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發生骨折、脊柱側彎、脊椎退變、關節炎、關節腫瘤等骨科疾病的概率大幅上升。
仿生骨是一種模擬天然骨結構和功能的生物材料,用于替代或修復人體骨骼的損傷或疾病。仿生骨的研究和開發是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制備和應用涉及材料科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個學科。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仿生骨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顯示:
仿生骨的制備方法有多種,包括3D打印技術、組織工程、生物陶瓷等。其中,3D打印技術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3D打印技術,可以將仿生骨材料按照預先設計的模型逐層堆積,形成具有特定形狀和結構的仿生骨。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制造精度高、可定制化等。
除了制備方法外,仿生骨的材料選擇也是關鍵。常用的仿生骨材料包括生物活性玻璃、生物陶瓷、高分子材料等。其中,生物活性玻璃是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因為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傳導性,能夠與人體骨骼形成良好的結合。
仿生骨的應用范圍很廣,包括骨折、關節疾病、脊柱疾病等。例如,在骨折的治療中,仿生骨可以用于固定骨折部位,促進骨骼的愈合;在脊柱疾病的治療中,仿生骨可以用于替代椎間盤等。
從骨科市場來看,年齡是影響人體骨骼疾病的重要因素,例如隨著年齡越大,人體的骨修復能力就會逐漸減弱。因此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骨科市場的潛力不言而喻。骨科在全球醫療細分市場中仍位居第四,2020年其市場規模約365億美元,預計在2024年將達到471億美元。
基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人們健康意識及支付水平的提升,我國骨科醫療器械的市場機會同樣巨大。我國骨科植入物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117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6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7.14%,增長速度遠高于全球。
我國每年因事故、骨科疾病造成的骨功能障礙患者超過600萬人。但每年實際使用骨缺損修復材料治療僅有133萬例/年,臨床對于骨缺損修復材料的需求旺盛。
骨科植入物對材料的生物學性能和力學性能具有很高的要求,材料性能的優異程度會直接影響植入物的最終性能。縱觀行業發展,材料學推動著骨科的前進。骨科原材料從早期的普通金屬發展到金屬合金、陶瓷、高分子材料等多類型,骨科植入物也逐漸從結構替代進展到功能替代,逐步實現著更高的治療目標。
目前,我國骨修復材料行業主要參與者包括強生、史賽克、美敦力等外資企業以及正海生物、奧精醫療、三友醫療、圣博瑪生物、立心科學等本土企業,整體呈現出外資壟斷、本土企業快速發展的局面。
現階段國內外參與廠商產品多以天然骨或無機、不可降解類人工骨為主,極少有可以實現誘導骨生長的人工骨材料。此前僅美敦力(Infuse Bone)、正海生物(活性生物骨)取得明顯研發進展,其中美敦力Infuse Bone已實現銷售但存在因BMP-2濃度過高導致異位骨生成的副作用;正海生物活性生物骨暫未取證。
對于植入物醫療器械來說,感染、排異、有害離子釋放是必須面對的重大難題,且該問題在世界范圍內也未能得到十分有效地解決,全球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排異、感染受到傷害。因此,面向未來,骨科植入物材料有待在安全性、功能性等方面進一步發展。
隨著3D打印技術的日漸成熟,醫療領域有望形成規模化定制市場。根據相關數據,3D打印收入中大約有13%來自醫療行業。在2016年,全球3D打印骨科市場總值為5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底將達到34.41億美元。并且骨科植入物是3D打印技術最早實現產業化的醫療應用領域之一,能夠根據患者的尺寸和需求實現真正的定制化,從而改善醫療能力。與現有方法相比,顯著的進步是定制打印的骨骼可以迅速誘導骨骼再生和生長。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仿生骨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