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是一種依托低空空域,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飛行活動為核心,輻射并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它涉及低空飛行、航空旅游、科研教育等行業和應用場景,產品包括無人機、直升機等。根據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發布的2023—2024年度《中國無人機發展報告》,截至2024年8月底,我國無人機實名登記共計198.7萬架。截至目前,我國無人機經營性企業已超過1.7萬家。
從產業規模來看,《報告》也提到,2023年我國交付民用無人機超317萬架,民用無人機產業規模達到1174.3億元,同比增長32%。無人機行業融資規模不斷攀升,2023年投融資規模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峰,為33.3億元。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無人機物流配送、無人機起降基地建設成為資本關注的熱點。
3月24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打造低空交通運輸示范城市。加快完善全省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省級綜合飛行服務站和廣州、深圳、珠海3個A類飛行服務站,推進通用機場和無人機起降點建設。支持廣州、深圳、珠海等具備條件的城市開通市內和城際低空客運航線,探索發展大灣區跨境低空飛行服務。聚焦城市高端物流配送需求,發展無人機城際運輸及末端配送應用。加快無人機在交通疏導、應急指揮調度、養護巡查、路政巡查等方面的推廣應用。
目前,我國低空經濟產業正在飛速發展,已初步形成產業鏈。然而,要進一步形成競爭優勢,還需完善頂層設計,加強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創新驅動發展,并持續拓展相關市場需求。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創新要素集中、產業鏈條長、應用場景復雜等特點,發展空間極為廣闊。
低空經濟是以低空空域(通常指距地面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為依托,通過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通用航空器等載體,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而形成的新型經濟形態。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其應用場景涵蓋物流配送、農業植保、應急救援、旅游觀光、城市管理等眾多領域。
政策層面,自2021年中央首次將“低空經濟”寫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來,這一領域已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將其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提出打造低空經濟新增長引擎。政策驅動下,全國近30個省份將其納入政府工作計劃,深圳、廣州等城市率先構建低空經濟生態圈,產業基金、基礎設施建設和示范項目加速落地。
技術層面,無人機專利申請量十年間增長超16倍,5G-A網絡、北斗導航、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應用為低空飛行器提供了智能化支撐。
隨著低空經濟支持政策持續出臺,以及相關技術不斷突破,我國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加速拓展,商業化進程快速推進。賽迪顧問預測,我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在2025年跨越8500億元大關,2026年有望達到萬億元級別。
一、政策體系持續完善,空域管理改革深化
中央與地方政策的協同發力將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國家層面已明確低空經濟的戰略性地位,未來將進一步優化低空空域分類管理,推動真高300米以下空域開放試點,并探索動態化、精細化的空域使用模式。地方層面,北京、上海等15個城市計劃于2025年前建成覆蓋飛行路線、應用示范區的百大項目,部分省份通過設立產業基金提供資金支持。隨著《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等法規落地,行業規范化進程加速,適航審定(如TC、PC、OC等認證)流程的標準化將提升產品安全性和市場準入門檻。
二、技術突破驅動應用場景多元化
無人機技術的成熟已使中國占據全球70%的消費級市場,而eVTOL等新型飛行器的商業化將開啟萬億級市場。5G-A網絡部署為低空智聯網提供高速通信保障,支持飛行器實時導航與協同作業;人工智能技術優化飛行控制與任務規劃,推動物流無人機實現“端到端”自動化配送。未來,低空經濟將與智慧城市深度融合,例如無人機參與交通監測、醫療物資運輸,eVTOL構建城市空中交通網絡,低空旅游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摩根士丹利預測,2040年自動駕駛eVTOL市場規模或達1.5萬億美元。
三、產業鏈協同與生態圈構建
低空經濟產業鏈涵蓋上游材料與零部件制造、中游飛行器研發生產、下游運營服務及衍生業態。無人機、eVTOL制造商加速技術迭代,而通信、導航、能源(如高密度電池)等配套產業的進步將降低成本并提升續航能力。運營端,順豐、美團等企業已在物流配送領域開展試點,低空旅游、農業植保等傳統場景需求穩步增長。此外,“低空經濟+”模式催生新業態,如無人機巡檢結合大數據分析實現電網、油氣管網的智能運維,低空遙感助力環境監測與災害預警。產業生態圈的形成將促進跨領域資源整合,例如深圳通過立法推動產學研合作,打造全球低空經濟高地。
四、市場潛力釋放與全球化競爭
中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在2025年跨越8500億元大關,2026年有望達到萬億元級別,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國內市場方面,無人機配送、空中出行等To C業務因消費升級加速普及;To B領域,工業無人機在能源、建筑等行業的滲透率持續提升。國際競爭格局中,美國在通用航空領域具備先發優勢,而中國憑借無人機產業鏈優勢占據主導地位。未來,中國企業需加強核心技術自主化(如飛行控制系統、適航標準制定),同時通過“一帶一路”合作拓展海外市場,推動低空經濟標準與模式的全球化輸出。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低空經濟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低空經濟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
盡管低空經濟前景廣闊,其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空域資源分配矛盾突出,城市低空飛行需平衡安全與效率;適航認證周期長、成本高,制約企業規模化發展;部分領域技術成熟度不足(如eVTOL電池續航、無人機組網通信),商業化落地仍需時間。此外,公眾對低空噪音、隱私問題的擔憂可能影響應用推廣。然而,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技術創新的指數級突破以及市場需求的井噴式增長,為行業突破瓶頸提供了契機。通過構建“政策-技術-市場”協同機制,低空經濟有望從試點探索邁向全面產業化,重塑未來生產生活方式。
低空經濟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正從概念探索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政策端的頂層設計為其鋪就制度跑道,技術端的創新突破則賦予其飛越云端的能力。無人機、eVTOL等載體的應用場景不斷延展,從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到城市空中交通的“三維網格”,低空經濟正在重構傳統產業邊界。
未來,隨著空域管理改革深化、產業鏈協同能力提升以及全球化布局加速,這一領域將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增量。其意義不僅在于萬億級市場規模,更在于推動制造業升級、服務民生需求、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等多維價值。
然而,行業需警惕重復建設、技術同質化等風險,通過差異化競爭與生態共建實現可持續發展。站在“低空革命”的起點,政企學研需合力突破技術、制度與認知壁壘,讓低空經濟真正成為普惠社會、連接未來的新動能。
想要了解更多低空經濟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低空經濟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