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生豬價格環比持平
國家統計局網站24日消息,據對全國流通領域9大類50種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監測顯示,2025年3月中旬與3月上旬相比,19種產品價格上漲,27種下降,4種持平。其中生豬(外三元)價格為14.8元/千克,較上期持平。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與消費國,生豬養殖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據國家統計局1月17日最新公布,2024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9663萬噸,比上年增長0.2%;其中,豬肉產量5706萬噸,下降1.5%;全年生豬出欄70256萬頭,下降3.3%;年末生豬存欄42743萬頭,下降1.6%,市場規模超萬億元。
近年來行業波動劇烈: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導致產能驟降,豬價暴漲;2021年養殖企業加速擴產,市場供過于求引發價格深度回調;2023年后,行業進入產能去化與結構優化階段,飼料成本、疫病風險和環保政策成為關鍵變量。
與此同時,消費端呈現新特征,居民對高蛋白、低脂肪肉類的需求增長,禽肉和水產品消費占比提升,但豬肉仍以人均26.9公斤的年消費量穩居主導地位。政策層面,政府通過調控能繁母豬存欄、投放儲備肉、引導規模化養殖等措施,推動行業從粗放型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生豬價格仍處周期性低位震蕩區間。2023-2024年的持續虧損加速散戶退出,規模化養殖占比突破75%,頭部企業通過資產整合(如雙胞胎集團重整正邦科技)和技術升級鞏固優勢。政策調控側重長效性,通過能繁母豬存欄預警、儲備肉投放和環保門檻提升,平滑市場波動。例如,2024年9月政府啟動本年度首批凍肉收儲,有效緩解階段性供應壓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生豬市場深度調查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生豬市場正經歷從“量”到“質”的深刻變革。一方面,產能去化接近尾聲,2025年上半年能繁母豬存欄量趨近綠色區間下限,預示下半年供應壓力緩解;另一方面,養殖主體分化加劇,頭部企業憑借成本控制與融資能力搶占市場份額,中小散戶則通過二次育肥和代養模式尋求生存空間。與此同時,疫病風險(如非瘟區域性復發)和飼料原料價格波動仍是潛在威脅。市場情緒呈現兩極分化:北方產區受大豬消化滯緩影響,價格承壓調整;南方高價區依托成本支撐,觀望情緒濃厚。這一階段,行業需在產能優化、消費升級與政策引導間尋求平衡,為新一輪周期蓄力。
1. 短期走勢:低位震蕩與季節性回暖
2025年上半年,生豬價格預計維持13-15元/公斤區間波動。供應端,2024年四季度補欄的仔豬將于二季度集中出欄,疊加凍品庫存高企,市場承壓明顯;需求端,端午和暑期消費或小幅提振價格,但替代品競爭抑制反彈空間。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育肥動態將成為關鍵變量:若標肥價差持續收窄,投機性補欄減少可能加劇價格下行風險。
2. 中長期趨勢:效率驅動與產能再平衡
行業盈利模式將從“價格博弈”轉向“成本競爭”。規模化企業通過育種改良(如提升PSY指數)、精準營養和智能化管理,逐步將完全成本降至14元/公斤以下,構建護城河。政策層面,環保要求趨嚴和土地資源約束倒逼產能向糧食主產區集中,“南豬北養”格局深化。消費端,預制菜和冷鮮肉加工鏈的完善有望提升豬肉附加值,對沖生鮮市場的波動風險。
3. 風險與機遇并存
行業面臨三重挑戰:一是全球糧食價格波動傳導至飼料成本;二是疫病防控壓力長期存在;三是消費替代(如植物蛋白肉)的潛在沖擊。然而,市場整合與技術升級亦孕育新機遇:頭部企業通過期貨套保、全產業鏈布局增強抗風險能力;生物安全體系升級將非瘟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冷鏈物流完善推動豬肉消費半徑擴展,釋放下沉市場潛力。
中國生豬市場正從高速擴張期步入成熟調整期。短期來看,供需寬松格局難改,價格低位震蕩將成為新常態;中長期則需依靠效率提升、結構優化和政策協同實現可持續發展。規模化養殖的推進、飼料成本的下行和消費升級的深化,為行業注入韌性,但產能過剩、疫病風險和外部沖擊仍需警惕。
未來,行業競爭焦點將從“誰能養更多豬”轉向“誰能以更低成本養好豬”,技術創新與資源整合能力將成為企業突圍的關鍵。政策層面,需進一步細化產能調控機制,完善市場預警體系,引導行業平穩過渡至高質量發展軌道。在此過程中,生豬產業不僅關乎民生保障,更將成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
想要了解更多生豬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生豬市場深度調查研究報告》。報告對中國生豬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生豬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