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簡稱“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最寶貴的共同財富,承載著人類的智慧、人類歷史的文明與輝煌。
非遺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2023年中國非遺行業規模已達到10983千億元,并預計未來幾年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非遺文創市場規模也隨著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需求的提升而不斷擴大,年均增長率達1.48%。這種增長趨勢反映了消費者對非遺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對其價值的認可。
消費者群體與需求
主力消費群體:90后和00后逐漸成為非遺消費的主力軍。他們更加注重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價值,對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的文創產品表現出高度興趣。
消費需求多樣化:消費者不僅關注非遺產品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內涵,還注重其實用性和創新性。因此,非遺產品需要不斷創新,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非遺市場競爭激烈,呈現出多元化競爭格局。一方面,傳統非遺企業和手工藝人通過創新和現代化轉型,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新興企業和品牌通過跨界合作和營銷創新,迅速崛起。非遺茶盞行業以建窯建盞為代表,年產值超過50億,注冊企業和個體超過7000家,直播間達2000多家,品牌價值顯著。
數字化保護與傳承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非遺行業也在漸漸適應數字化的浪潮。數字化保護相關法規更新加速,數字化技術如3D掃描、高清攝影等廣泛應用于文物記錄,推動了非遺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這不僅提高了非遺資源的保護效率,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商業化提供了新的途徑。
政策支持與保護力度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工作,通過立法、財政支持、教育普及和媒體宣傳等措施,不斷加強非遺的保護力度。非遺工坊的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和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建立,有效促進了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同時,政府將繼續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支持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產業發展。
跨界合作與創新發展
非遺行業與其他行業的跨界合作日益頻繁,創新融合產品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例如,非遺與旅游、教育、文化創意等行業的結合,拓展了非遺文化的發展空間。通過跨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同時,非遺與現代設計、時尚、藝術等行業的融合,也創造出了具有現代氣息的非遺產品,滿足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區域競爭與國際化傳播
區域競爭:非遺行業的區域競爭主要體現在不同地區非遺資源的豐富程度、保護力度以及商業化程度等方面。東部地區如廣東、浙江、福建等地非遺資源豐富,商業化程度高,非遺商家數量多,成交額占比高。而中西部地區雖然非遺資源同樣豐富,但受限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開放程度,非遺行業的發展相對滯后。
國際化傳播: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非遺文化的國際化傳播與交流將成為重要趨勢。中國將積極參與國際非遺保護項目,推動非遺的全球傳播與保護。同時,也將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共同推動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綜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非遺行業將不斷創新和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想了解更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報告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