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海洋生態概念
海洋生態是指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系統。這個系統包括海洋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網絡。
海洋生態行業是一個致力于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與活力的綜合性領域,涵蓋了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生態修復等多個方面。這個行業具有跨領域、綜合性的特點,需要整合多個學科和產業資源,共同推動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我國位于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側,大陸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臺灣島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跨越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三大氣候帶。海底地勢大體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陸架寬闊,海底地貌類型豐富,海底底質以砂、砂質粉砂、粉砂為主。自海岸向外海方向,水深變化明顯,水文受季風、徑流、海流以及鄰近大洋水團等共同影響。
海洋生物區系組成復雜,物種多樣性自北向南呈增加趨勢,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紅樹林、牡蠣礁、海藻場、河口、海灣等生態系統均有分布。
根據《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近年來,我國海洋觀測監測能力不斷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達、浮標、船舶、無人機、衛星遙感于一體的“陸海空天”綜合觀測監測網,監測要素涵蓋海洋生物、水文氣象、水體環境、沉積環境,監測區域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我國管轄海域,重點關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態系統分布區以及生態災害高風險區。
2023 年,對15 條近海標準斷面、1614 個近海監測站位開展生態趨勢性監測,對 150 個典型生態系統分布區域開展調查監測,對赤潮、滸苔綠潮等生態災害和海洋低氧等生態問題開展預警監測。
調查監測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海洋生態狀況總體穩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表層海水鹽度、底層海水溶解氧濃度、酸堿度、化學需氧量濃度無明顯變化趨勢,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下降。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和多樣性指數總體保持穩定。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以優良為主,河口、海灣生態狀況基本穩定,海島生態狀況穩中有升,64.5% 的監測海島狀況優良。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海洋生態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等因素影響,2023 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 72 毫米,處于有觀測記錄以來高位,海岸侵蝕在局部區域較重,夏季近海表層水溫較常年偏高 0.8℃。赤潮發現次數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減少,滸苔綠潮、局地性生物暴發、河口低氧等生態災害和生態問題仍然存在。
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行業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如海洋牧場、紅樹林保護等工程在中國得到積極推進,有效提升了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恢復力。海水淡化、海洋電力等海洋資源利用項目也取得顯著進展,為沿海地區提供了穩定的淡水資源和清潔能源。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對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需求不斷增加。海洋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嚴峻,促使社會各界加大對海洋生態保護的投入。
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海洋生態行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跨界融合的深入發展,海洋生態行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生態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海洋生態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報告對我國海洋生態的行業現狀、市場各類經營指標的情況、重點企業狀況、區域市場發展情況等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和深入的分析,著重對海洋生態業務的發展進行詳盡深入的分析,并根據海洋生態行業的政策經濟發展環境對海洋生態行業潛在的風險和防范建議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