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等多邊和雙邊貿易協議的簽署為港口物流行業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市場空間。
近年來,我國港口物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等權威機構的數據,從2020年到2023年,我國港口物流市場規模從2.3萬億元增長到2.8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7%。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全球貿易的復蘇和供應鏈的日益復雜,使得港口作為物流鏈的重要環節,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預計在未來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步恢復發展、外貿形勢逐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以及港口物流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港口物流市場規模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版港口物流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
港口物流產業發展報告
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的實施為港口物流行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需求和支持政策。
我國港口物流行業的競爭格局主要受到港口地理位置、吞吐能力、服務質量、配套設施以及智能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從區域角度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港口物流行業競爭激烈,中西部內河地區競爭相對較弱。從企業角度來看,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但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也在逐步崛起。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顯示出一定的分散性和發展潛力。
如今的濰坊港已成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通達國內外18個城市、集裝箱吞吐量突破60萬標箱,為山東港成為世界級港口群發揮了重要支點作用。今年1至6月,濰坊港吞吐量1948萬噸,集裝箱36.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8%。
經略海洋、踏浪而行,濰坊加速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目前,濰坊海洋園區達到27個,海洋化工、海洋動力裝備等產業聚鏈成勢,海洋生產總值占比超過21%。
在濰坊孚日宣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企業自主研發的海洋工程防腐涂層材料,一季度產值突破5000萬元,同比增長超過50%。當前,濰坊著力強化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搭平臺蓄動能,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全市新認定海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10家,4個項目入選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9處。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快塑成優勢。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濰坊正錨定萬億城市目標,推進陸海“四個統籌”、經略海洋“五大行動”,打造港產城互融示范區。以更高水平建設海洋強市,為海洋強省、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更大濰坊貢獻。
技術創新驅動: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港口物流行業正逐步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演進。自動化堆場機械、智能集裝箱、無人機監測等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裝卸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港口物流的競爭力。
綠色可持續發展:在全球對環境保護日益重視的背景下,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港口物流行業的重要投資方向。港口物流企業通過應用可再生能源、采用環保燃料和設備、優化物流路徑等方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供應鏈整合: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供應鏈越來越長、越來越復雜。港口作為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其物流整合能力對于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可靠性至關重要。因此,投資者更加關注具備強大供應鏈整合能力的港口物流企業。
區域化、專業化發展:港口物流行業的投資也呈現出區域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在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發達、貿易活躍,港口物流行業競爭激烈,但也孕育了眾多優秀的港口物流企業。同時,一些具有專業特色的港口物流企業,如冷鏈物流、危險品物流等,也獲得了投資者的青睞。
規模化和國際化:隨著全球貿易的不斷發展,港口物流行業的規模化和國際化趨勢也日益明顯。投資者更加關注具有較大規模和國際化視野的港口物流企業。這些企業能夠通過拓展國際市場、加強國際合作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港口物流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創新動力和效率提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中研網撰寫的港口物流行業報告對中國港口物流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同時揭示了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想了解關于更多港口物流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版港口物流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同時本報告還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