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氫材料是可以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與氫氣發生反應,并且能可逆吸放氫氣的一種材料。儲氫材料的種類非常多,主要可以分為物理吸附材料和化學儲氫材料。物理吸附材料又可以分為金屬有機框架和碳材料,化學儲氫材料又可以分為金屬氫化物和非金屬氫化物。其中,稀土儲氫材料市場占比高達90.55%。
常見的儲氫材料
儲氫材料的儲氫原理與材料本身的關系密不可分。不同的儲氫材料采用不同的機制來實現氫氣的儲存和釋放,這取決于材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
首先,對于物理吸附儲氫材料,如活性炭、碳納米管等碳質材料,它們主要通過大的比表面積和孔隙結構來吸附氫氣分子。這種吸附是非化學性質的,氫氣分子與材料表面的物理結構相互作用,從而被固定在材料上。這類材料的儲氫性能與其比表面積、孔徑分布和表面性質密切相關。
其次,化學吸附儲氫材料如金屬氫化物和金屬配位氫化物,它們通過金屬與氫氣之間的化學反應來形成氫化物或配位化合物,從而實現氫氣的儲存。這種吸附涉及化學鍵的形成,因此儲氫量通常較大。金屬的種類、合金的組成以及材料的晶體結構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其儲氫能力和反應動力學。
此外,還有一些混合儲氫系統,如氣-固混合系統,它們結合了物理和化學吸附的優點,通過金屬氫化物與高壓氣瓶的結合來實現更高的儲氫密度。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儲氫材料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不同儲氫方式占比
儲氫是氫能產業鏈發展的關鍵環節,氫氣的儲存方式主要包括高壓氣態儲氫、低溫液態儲氫和固體儲氫三種方式,其中高壓氣態儲氫技術最成熟。氣態儲氫是通過高壓將氫氣壓縮到一個耐高壓的容器中進行儲存,具有充放氫速度快、容器結構簡單等優點,是現階段主要的儲氫方式,已得到廣泛應用。截至2022年,高壓氣態路線占我國氫氣總儲運方案的比例約98%。此外,我國低溫液態儲氫和固體儲氫仍處于起步研發階段,應用較少。
儲氫材料行業未來創新方向
新材料開發:繼續研發新型的儲氫材料,特別是那些具有更高儲氫密度、更優秀的循環性能以及更低成本的材料。例如,金屬有機框架(MOFs)類儲氫材料具有比表面積大、孔徑可調、載氫量高等優點,是當前研究的熱點。
材料性能優化:通過改變材料的微觀結構、晶體形態或表面性質,優化其儲氫性能。這包括提高材料的吸氫和放氫速度,降低儲氫溫度,以及增強材料的化學穩定性和循環壽命。
多功能化集成:將儲氫材料與其他功能材料相結合,實現多功能集成。例如,儲氫材料可以與催化劑、電解質或電極材料相結合,用于構建高效的燃料電池或電解水系統。
智能化與自適應性:通過引入智能材料和傳感器技術,實現儲氫材料的智能化和自適應性。例如,可以根據環境條件和使用需求自動調節儲氫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儲氫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應更加注重環境友好性和可持續性。采用綠色、低碳的制備工藝,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耗和排放,推動儲氫材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更多關于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儲氫材料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