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最大制氫國,氫能相關技術專利持有量位列全球第一。氫氣作為二次能源,被業界譽為“21世紀終極清潔能源”,需要通過能量轉化過程從煤、烴類和水等物質中提取。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氫氣產量達3300萬噸,同比增長32%;2022年我國氫氣產量增至4004萬噸,同比增長19.8%。未來,隨著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的突破和制氫成本的降低,氫氣產量將進一步提升,預計2023年我國氫氣產量將達4575萬噸。
圖表:2018年-2023年中國氫氣產量趨勢預測
據國際能源署公開統計數據,2021年全球氫氣產量約9400萬噸/年,氫能產量主要來源于化石能源制氫,占比高達81%,其中天然氣制氫占62%、煤制氫占19%;低碳排放制氫占比僅0.7%,電解水制氫的產量僅為3.5萬噸,僅占0.04%。由于化石能源制氫可為行業引入低成本氫源,近10年天然氣制氫占比較大,我國氫氣年產量約為3300萬噸,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構成,其中煤制氫占62%、天然氣制氫占19%、工業副產氫占18%,與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特征相符,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還處于起步階段,占比很小。在雙碳背景下清潔能源加快發展,電解水制氫將逐步占主導地位,未來全球氫氣將逐步轉化為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的方式進行供給。
制氫方式市場占比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制氫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截止2023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達到58個,覆蓋21個省份,合計項目規模654.5兆瓦。未來“電+氫”,構成全新能源系統。現在政策發力,將氫作為獨立能源來發展:引導產業打通上下游關鍵環節,建設全鏈條的能源體系和各項標準。
氫能產業是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2023年以來,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氫能的應用領域正在不斷拓展和創新,中國石化等公司主導的大型綠氫項目落地,綠氫正逐漸替代傳統的灰氫,為鋼鐵、化工等行業的脫碳轉型提供有力支持;燃料電池汽車進入放量提速期,宇通客車等公司迎來相關業務增長。
行業政策
政策發力支持氫能行業加快發展。截止2023年末總計發布氫能政策438項,其中發展規劃類政策180項,財政支持類98項,管理辦法類67項,氫能安全類8項,標準體系類2項。多項國家級政策集中在近兩年出臺。從認知層面將氫作為獨立能源來發展,打通上下游關鍵環節,建設全鏈條的能源體系和各項標準。
2024年伊始,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就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創建廣州南沙粵港融合綠色低碳示范區,推進氫能等清潔能源利用。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加快發展氫能產業,以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以綠色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指出,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以科技自立自強為引領,我國將加強氫能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突破氫能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瓶頸,加速產業升級壯大,實現產業鏈良性循環和創新發展。踐行創新驅動,促進氫能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首次將“氨”作為重要儲氫載體列入重點攻關方向,明確提出開展“氨氫儲能”示范。
未來用綠氫替代灰氫,應用需求巨大,場景眾多。氫能直接應用包括氫化工、氫冶金、氫建筑、氫交通。包括氫汽車、氫軌道交通、船舶等,降低長距離交通對石油能源依賴。間接應用涵蓋氫內燃機發電、氫燃料電池再發電、氫能轉電能可適用于所有用電場所,替代化石能源。通過氫儲能,可以分布式和集中式發電,為家庭住宅、商業建筑等供電。
更多關于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制氫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