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力發電是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方式。全球范圍內,核能發電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尤其在一些能源需求大、化石燃料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核能發電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經過多年的發展,核能發電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都得到了廣泛認可。在全球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下,核能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未來,核能發電行業將更加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核力發電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核力發電行業市場分析
核能發電的安全問題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核能發電的建設和運營成本相對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廣應用。未來,行業需要不斷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和環保要求的提高,核能發電行業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在一些能源需求大、化石燃料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核能發電有望成為未來能源的重要支柱。
總的來說,核能發電行業在未來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作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究竟怎么樣?
采用177組堆芯燃料組件、雙層安全殼、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等多項設計特征,研發和設計成果在國際、國內獲得的獎項及專利達580余項;反應堆堆芯功率較國內二代核電機組提升了約9%,單臺機組年發電量近100億千瓦時;設備國產化率已突破90%。
“隨著近年來核電項目核準加速,我國核電發展進入新周期。‘華龍一號’作為三代核電機組主力機型將迎來建設高峰,實現規模化、批量化發展。”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設備采購與成套中心主任徐曉冬稱。
我國西部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已于2023年3月25日投產發電。目前中廣核共有9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同時在建。其中,廣西防城港核電站4號機組剛于11月12日順利完成熱態功能試驗,預計將于明年上半年投產。此外,由中廣核全面參與項目建設的華能集團所屬山東石島灣核電廠擴建一期工程項目1、2號機組也將采用中廣核“華龍一號”技術。
依托“華龍一號”項目,中廣核與產業鏈5400多家企業聯合攻關,實現400多項關鍵設備國產化,創新應用了70多項施工新工藝、新工法,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核電產業鏈的韌性和實力,基本具備了支撐核電批量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供貨能力。
“通過數字化系統與智能化產線深度融合,我們的葉片加工無人車間能夠實現24小時無人干預連續加工,毫秒級精準定位,40秒內智慧供料,加工精度達0.03毫米,質量合格率達99%,人均效率提升650%。”
到2050年,建成聚變能原型電站
2023年8月,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取得重大科研進展,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再次刷新中國磁約束聚變設施運行紀錄,突破了等離子體大電流高約束模式運行控制、高功率加熱系統注入耦合、先進偏濾器位形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題,標志著中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向高性能聚變等離子體運行邁出重要一步。同年12月,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與ITER總部簽署協議,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面向全球開放,邀請全球科學家集智攻關,彰顯科技大國的擔當。
國際合作的進一步加強,也將推動人類攻克可控聚變能的科技難題。近期,中國將要完成對全超導托卡馬克聚變實驗設施的升級,開展大量穩態高性能等離子體研究;未來幾年,中國將完成對中國環流器二號M設施(HL-2M)的升級,并重點開展高功率條件下的邊界等離子體物理,特別是探索未來示范堆高功率、高熱負荷、強等離子體與材料相互作用條件下,粒子、熱流、氦灰的有效排除方法和手段。2035年前,中國將建設、運行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開展穩態、高效、安全聚變堆科學研究;到2050年,建成聚變能原型電站,探索聚變能電站的工程、安全、經濟性。
核能利用需要從發電逐步拓展到供熱、供汽、海水淡化、制氫等多種形式來滿足社會需求,同時又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到2025年在運核電裝機7000萬千瓦。預計到2025年,我國核電在建裝機約5000萬千瓦;到2030年,核電在運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核電發電量約占全國發電量的8%。未來我國的核電裝機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核能利用將扮演多重角色,核技術應用產業有望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根據測算,按照單個核電站每期2臺機組約250萬千瓦以及三代機組約1.8萬元/千瓦的單位造價預估,每一期工程將拉動約450億元的項目投資額。除了在建的19臺機組合計2091萬千瓦外,目前還有28臺機組待核準或已開展前期工作,投資預算金額合計超過5000億元;其他52臺沿海廠址可建機組投資預算金額合計超過1萬億元。
后疫情時代,俄烏沖突等 " 黑天鵝 " 事件接踵而至,加劇了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世界各國紛紛重新思考能源安全戰略,更加關注能源的多樣性及自主可控的能源供應。而核能因具備高效、低碳、穩定等優勢,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發展核能又重新成為了許多國家保障能源安全的現實選擇。
2021 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系我國多年來首次采用 " 積極 " 的表述明確提及核電。
十四五以來核電政策轉向積極,加速趨勢明顯。" 十四五 " 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有序的發展沿海三代核電建設;2022 年發布的《" 十四五 " 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中再次提到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要求到 2025 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 7000 萬千瓦左右,相比 2022 年末的 5563 萬千瓦增長 25.8%。
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 2023》藍皮書,截至 2022 年底,我國商運核電機組 54 臺,總裝機容量 5682 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三。2022 年,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占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的 2.2%,發電量為 4177.8 億千瓦時,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 4.7%,核能發電量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在《中國核能年度發展與展望 ( 2020 ) 》中預測,到 2035 年在運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合計將達到 2 億千瓦。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在我國核電核準節奏進入常態化加速期背景下,未來核電市場規模在量價齊升的驅動下有望持續高增,預計 2024 年國內核電行業新開工投資規模將達到 1890 億元,總投資規模將接近 4000 億元,核電累計發電量占比有望達到 5.5%。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中研網撰寫的核力發電行業報告對中國核力發電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同時揭示了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想了解關于更多核力發電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核力發電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同時本報告還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