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投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核工院)總經理王明彈在兩會提出關于“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的建議。
萬明彈建議,明確核電建設預期,提升核電產業生產組織能效;組織行業開展系統性經驗反饋工作,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支持核能核電項創新示范,試點推廣風光火核儲一體化能源基地項目建設。
此外,通過組織國際交流和經驗分享,持續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國和一號”等我國先進核電型號“走出去”,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氣候治理發揮中國核電力量。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核力發電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頒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動沿海核電項目建設,保持平穩建設節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電項目。
開展核能綜合利用示范,積極推動高溫氣冷堆、快堆、模塊化小型堆、海上浮動堆等先進堆型示范工程,推動核能在清潔供暖、工業供熱、海水淡化等領域的綜合利用。切實做好核電廠址資源保護。到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
2022年8月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國資委、國家市監總局在《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中指出核電裝備。重點發展核級鑄鍛件、關鍵泵閥、控制系統、核級儀器儀表、鉆基焊材等。研究建立核電專用軟件驗證數據庫,支撐軟件體系開發與優化升級。
加快三代核電標準化、譜系化發展,持續推進鈉冷快堆、高溫氣冷堆、鉛秘快堆等四代核電堆型的研發和應用。加快可控核聚變等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究。
為確保核電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核電行業的發展態勢,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核電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長利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建議,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證書(以下簡稱“綠證”)體系,為核電的綠色低碳屬性提供“官方證明”,實現綠證對非化石能源電力的全覆蓋,滿足市場用戶購買需求,充分發揮核電在減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
為確保煤矸石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2022年煤矸石行業的發展態勢,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煤矸石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作為穩定可靠的優質綠色低碳電力,核電迄今未被納入我國綠證綠電體系,是唯一被排除在體系之外的非化石能源,這既不利于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也不利于核電行業的長遠發展。”楊長利說。
截至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在運在建核電機組總裝機超過1億千瓦。2023年,中國大陸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4333.71億千瓦時,與燃煤發電相比,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億噸。
業內人士表示,核電是主要的清潔能源,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數據,全生命周期內每生產1千瓦時電的碳排放量為5.7克。
核電每年可提供超過1600億千瓦時的市場化電量,是用戶購買綠電的重要選擇之一,且核電機組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能極大緩解華東、華南地區綠電供不應求的局面。但由于核電企業無法提供綠證等“官方證明”,目前難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綠電消費需求。
核電作為技術成熟的清潔能源,與火電相比,不排放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具有資 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和能源保障力強等優點,在滿足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保護。
2022年1-12月,全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4177.86億千瓦時,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98%。與燃煤發電 相比,2022年核能發電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11812.47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30948.67萬噸、二氧化硫 100.41萬噸、氮氧化物87.41萬噸。 世界核電歷經四次迭代。
目前世界主流核電站皆采用第二代或第三代核電技術。其中,第二代和第三代的 主要核電堆型包括壓力堆和沸水堆等,在安全性和經濟性上較前一代都有提升。第四代核電技術以在安全 性、經濟性、核廢物處理、防止核擴散上更為出色,代表堆型包括鈉冷快堆、鉛冷快堆、氣冷快堆、超高 溫氣冷堆等,目前主要研發試驗階段,商業化預計在2030年左右實現。
據了解,當前,歐美等國十分重視核電在碳減排中的作用,已有部分國家在政策或實施層面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范疇。其中,比利時、荷蘭、芬蘭等11國向核電發放了歐盟來源擔保證書(GO證書),用于向終端消費者證明所用電力的綠色屬性。美國伊利諾伊州、紐約州等在清潔能源配額中細分設置了零排放信用,專門適用于核電,以支撐實現各州減排目標。
業內人士表示,從我國國情看,碳減排任務艱巨,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體系是實現能源消費側和供給側協同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符合現有綠色電力體系促進碳減排的方針定位,水電納入綠證的政策實踐也給核電納入提供了有益借鑒。
市場層面上,信達證券研報顯示,全球范圍來看,2022年中國可運行反應堆占比僅 13.3%,但在建反應堆占比達37.2%,中國是全球核電建設較為積極的地區。
核電是經濟性較好的發電方式,度電成本與風光發電成本接近;核電也是低碳發電方式,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低于光伏,在新能源發電占比上升的背景下,核能作為一種穩定性強的基荷,有望與新能源形成互補,支持電網運行。預計我國2035年核電發電占比將達到10%左右,在更加積極的政策指引下,我國核電機組核準開始呈現提速趨勢。
中郵證券研報顯示,根據國際能源署《2023年電力市場報告》,能源危機使人們重新關注核電在促進能源安全和降低碳排放方面的作用。預計2023-2025年,全球核電年均增長率將達到近4%,至2025年,核發電量每年將增加約1000億千瓦時,相當于目前美國核電發電量的八分之一。
到2025年,全球核發電增量的一半以上將主要源自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四個國家,其中中國新增580億千瓦時,在絕對增量方面領先。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均明確指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核電發展再次迎來歷史機遇期。據測算,2060年電力系統要實現碳中和,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應達到90%以上,核電發電量應接近20%。
去年12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準廣東太平嶺、浙江金七門核電項目。這使得2023年通過審批的核電機組數量達到十臺,與2022年持平。核電機組從核準到建成的周期一般為56-60個月,一臺核電機組投資額約200億元,十臺機組預計總投資將達到2000億元。
2025年前我國核電裝機量計劃達到70GW左右,較“十三五”期間 新增裝機量同比增長約40%;近年來,多個核電新項目的陸續獲準建設標志著核電項目建設核準批復進入 常態化。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清潔能源的需求持續擴大,核電作為可批量規模化建設的安全高效清潔 能源,預計未來在國家能源建設需求中將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國內核電新項目的開工建設還是 “核電走出去”項目,都將進一步拉動核電行業的市場需求。
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2022 年,我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建設投資完成 7208 億元,同比增長 22.8%。 其中,核電企業電源工程完成投資677億元,同比增長25.7%。
根據《中國核能發展報告》預測,我國將保 持每年6-8臺核電機組的核準開工節奏,核電裝機規模將進一步加快擴大。“十四五”期間我國核電運行裝 機容量預計將達到 70GW,按每臺核電機組 1GW裝機容量計算,核電市場空間每年或達千億元以上。
中信證券指出,2023年內最后一個工作日完成審批彰顯了行業長期高景氣的發展趨勢。預計2023-2035年核電機組將以年均核準十臺左右速度穩步推進,行業中長期發展穩定。
當前,中國在建核電以三代核電技術為主,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國產化率已超過90%,產業鏈覆蓋多個行業,將拉動冶金、機械制造和電子等多個產業發展。
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中國已形成年供10臺/套左右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主設備成套供貨能力。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綠色發展政策的推動下,依托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經濟體量,涉核企業尤其是核電上市公司在ESG領域的實踐和表現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
以中國核電為例,其控股股東是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核電綜合考慮國家政策、電力體制改革、氣候變化等因素對企業發展戰略和市場運營的影響,持續開展ESG風險的識別與管控,通過ESG理念體系惠及各方。現階段,我國核電及涉核企業ESG發展面臨缺乏統一的ESG信息披露和評級標準、ESG信息披露質量不高、ESG評級結果差異大、ESG投資策略有待推廣等諸多挑戰。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中國核力發電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核力發電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