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測評概念在許多場合廣泛使用,也經常見諸報紙,雜志,可以說在人事工作領域到了言必稱“測評”的程度。而當前的人事工作在很多管理環節都不同程度地借鑒、引用人才測評技術,小到小型公司錄用新員工,大到機關錄用干部、公務員競爭上崗,人員招聘考核等方面都在利用測評技術。當然,在高端人才的尋訪服務中,由于其面對人才水平的不同。
人才測評是“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人的基本素質及其績效進行測量和評定的活動”,并將其應用在組織發展與人才管理等企業管理領域。人才測評的具體對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作為個體存在的人其內在素質及其表現出的績效。
在人才測評中,有些測評要素是可以很精確地進行測評的,例如機械推理能力;有些則是很難進行測評,例如口頭表達能力和自我認識,這時就需要進行模糊測評。模糊測評有兩種:一種是損失一定的精確性,尋求實用性;另一種是利用模糊數學原理進行貌似模糊,實則更精確的測評。在人才測評中應該是在模糊之中求精確,在精確之中蘊模糊。能精確處求精確,不能精確之處則模糊。精確測評與模糊測評相結合,應體現在測評要素的設計、標準的制定、方法的選擇、信息分析、結合評定與解釋的全過程中。
如今,人才測評已深入西方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特別是企業招聘、晉升、培訓開發的不同環節。根據人才測評機構行業調查有50%以上的歐美公司會在人才選拔中選用人才測評,而世界500強公司幾乎都是人才測評的忠實擁護者。人才測評正是幫助招聘企業“看到”這些難以觸摸的信息,因此在招聘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心理測評,招聘單位看到的就不再僅僅是簡歷中呈現的平面化的信息,看到的是一個立體化的應聘者。
根據對全網160多萬個職位空缺的統計分析,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仍是互聯網人才招聘的主要城市,占互聯網人才需求的80%。北京繼續領先,杭州發展迅速。人工智能招聘需求增長迅速,占互聯網招聘總量的7.8%。
勞動力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勞動年齡人口的總規模仍然較大;人口平均年齡為38.8歲,依然年富力強。將近9億勞動年齡人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優勢和潛力所在,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人口紅利”和“人才紅利”的持續釋放提供了保障。
“十四五”期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依然保持在9億人左右。中國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正在由總量優勢向人均優勢轉變。中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發展中國家處于前列,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顯著提高。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8年中國人才測評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以來,中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升,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平。由于教育普及水平與人力資源存量水平過低,人口規模超大,新增勞動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對于整體人力資源存量改善速度緩慢;加之世界各國人均受教育年齡持續提升,導致中國教育普及水平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在全球各國排名僅從第30位提升到第28位,不及其他指標提升速度。
中國人口規模大,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標改善十分緩慢,高中及高中以上勞動者的比例不到30%。對于中國來說,提升人力資源開發質量依然任重而道遠。
2022年,我國共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6.3萬家、實現營業收入2.5萬億元,較2019年分別增長59.1%、27.6%,較10年前分別增長2.2倍、4.4倍。
為加快培育人力資源服務領域國際競爭新優勢,2022年兩部門認定首批12家國家人力資源服務出口基地,進一步助力企業海外發展和跨國人才流動。
從中國人力資源供給和就業市場需求總量來看,人社部公開說明今年高校畢業生909萬人達新高,實際的情況是畢業生數量從十年前開始就已經在逐年增高;再加上近些年(特別是疫情開始后)從海外歸來的留學生數量也在持續攀高,大量數據表明中國內地進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當前我國人才測評業正處于起步階段,行業規范有待建立健全,目前社會對人才測評的認識還存在著四大誤區:一是以人才測評代替人事決策;二是對測評結果的準確性期望過高;三是把測評軟件作為測評是否科學有效的標志;四是人才測評無用論。
報告根據人才測評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人才測評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人才測評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人才測評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想要了解更多人才測評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8年中國人才測評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