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作為保險行業的一種重要保險類型,對農業生產具有重大意義。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農業保險可以幫助農民分散風險、穩定收入,提高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農業保險也是保險行業的重要領域之一,可以為保險公司帶來穩定的經濟效益。
農業保險的推廣和發展,不僅可以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保險服務,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為保險公司開拓市場、拓展業務提供新的增長點。
農業保險(簡稱“農險”)是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或疾病等保險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賠償保險。這種保險服務通過合同方式,由保險公司為農民或農業生產者提供,旨在保障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減少農民或農業生產者因自然災害、疾病、市場變化等原因造成的經濟損失。
農業保險行業市場發展現狀調查
近年來,農業保險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和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著“防火墻”和“安全網”的作用。
保費規模持續增長:
根據《科技助力農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2022)》的預測,到2025年,我國農險保費規模將超過1600億元,有望在2035年達到6000億元至10000億元。
2021年,我國農險保費規模已達965.18億元,同比增長18.4%,連續兩年保持全球農險保費收入第一大國的地位。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國家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范圍內,代替直接補貼對我國農業實施合理有效的保護,減輕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沖擊,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目標到2022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運行規范、基礎完備的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
科技賦能農險:
科技的不斷應用提升了農險的承保和理賠效率,降低了經營成本。例如,衛星遙感、無人機、手持移動終端等技術應用于種植險領域,實現大面積災害損失快速察勘和識別。
牛臉識別、電子芯片耳標等技術應用于養殖險領域,實現對承保標的的精準識別,有效防范道德風險。
保險產品多樣化:
農險產品從傳統的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擴展到天氣指數保險、溯源保險、價格保險、區域產量保險、收入保險等,為不同類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了多元化、多層次、優質化的產品服務。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農業保險行業投資規劃研究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顯示:
農業保險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保險公司積極參與:
主要保險公司如平安產險、人保財險、中航安盟等,紛紛推出創新產品和服務,通過科技手段提升承保和理賠效率,拓展市場份額。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增加: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等對風險保障的需求具有更高的損失風險感受度、更高的風險保障水平要求以及多樣化的農業風險管理服務需求。
政府補貼與商業化并存:
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商業性農業保險共同發展,政府補貼在保費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保險公司也在探索商業化農險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
農業保險行業未來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分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業保險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生產體系的結構性變革,將推動農險產品多樣化和服務創新。
科技引領創新
科技將繼續作為農險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通過衛星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農險的承保和理賠效率,降低經營成本。
保險機構將探索構建涵蓋財政補貼基本險、商業險和附加險等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如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
政策支持持續加強
國家將繼續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各級財政將持續加大對大宗農產品的保費補貼力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彌補財政救災資金的不足。
跨界融合發展
“農業保險+”模式將推動農業保險與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期權等跨界發展,提升農業保險的保障規模和運營效率。
農業保險將與其他金融工具如信貸、擔保、期貨等融合,形成綜合金融、產業鏈和價值鏈服務功能,支持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綜上所述,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在維護農業生產穩定、保障農民利益、促進農村經濟和推動保險行業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來,隨著政策支持、科技進步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農業保險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農業保險行業投資規劃研究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