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保險服務方面,中華聯合保險旗下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初心,將農險視為核心險種,從發展策略、經營規劃、管理措施到考核監督都圍繞此定位建立了全面的經營機制。公司通過完善農業保險機制、流程、標準和工具,加強規范管理,確保農險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在技術手段方面,中華聯合保險旗下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提升保險服務的精準度和效率。公司成功實現了“興農保”移動展業工具在種植、養殖、承保、理賠等農業保險全領域的廣泛應用,支持實時出單和現場“閃賠”功能,極大地提高了保險服務的時效性和便捷性。此外,公司還進一步開發了“無人機智慧平臺”和“保處聯動系統”,通過遙感、GIS系統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農業保險的精準承保和高效理賠,為農戶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的保險服務。
自2007年以來的17年中,中國農業保險飛速發展,為農業提供的風險保障(保險金額)從2007年的大約1000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4.57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9.0%。同期保險費收入從2007年的53.33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219.4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3.2%(見圖1)。就保險費而言,2020年我國農業保險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一直居于第一名的美國,2021年與美國相差無幾,2022年略低于美國。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總簽單保費為1219.43億元,美國是192.4億美元,約合1346.8億元人民幣(按1美元兌7.0元人民幣計算)。據瑞士再保險提供的數據,位居第三的印度,2022年農業保險費總收入只有28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我國的23.0%。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農業保險大國。
就農業保險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而言,2022年,我們已經實現了2019年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和林草局四部門在《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提出的500元/人和1%的目標。18個省份的保險深度超過1%,三分之一的省份保險密度超過500元/人。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農業保險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分析,
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從“物化成本保險”升級為“完全成本保險”,是2007年以來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此前,所有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險種,都實行“低保額、廣覆蓋”政策,提供保險金額只有畝均收益40%左右的“物化成本保險”,難以解決參保農戶災后恢復再生產的需要。完全成本保險將保險保障水平在“物化成本保險”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了。如果試驗和推行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是在“提標”,那么逐步擴大成本覆蓋面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擴面”,讓普惠政策金融政策惠及更多的農戶。這兩三年在政府財政預算吃緊條件下,財政撥出專項資金在三大糧食作物的完全成本擴面上著力:2020年開始在6省24個縣試點,2021年擴大到13個糧食主產省500個產糧大縣,2022年實現主產省826個產糧大縣全覆蓋。2023年再次擴大到全國所有的產糧大縣,約有1000多個產糧大縣的農戶可以受益。
2022年水稻、小麥和玉米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的畝均保額分別為1097.27元(河北,1500元/畝;湖南,900元/畝)、931.67元(江蘇、河南,1000元/畝;黑龍江,628元/畝)和853.47元(江蘇,1000元/畝;河北、四川,800元/畝),是“物化成本保險”保險金額的2-2.5倍。這個保險金額大多省份達到畝收益的80%,受到農戶的普遍歡迎。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宏偉目標。農業強國具有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共同特征。基于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耕地少、生產規模小的基本國情農情,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可謂任重而道遠。保險作為分散、轉移和管理農業風險的市場化金融工具,作為政府農業支持政策的有效載體,在助力農業強國建設方面發揮著“助推器”和“催化劑”的作用。
保險促進農業科技發展。保險機構開展農機設備保險服務,推廣農業傳感器、人工智能、農業機器人應用,推動農業裝備智能化發展。開發農村科技項目研發費用損失險,為農業科技公司農機研發提供風險保障。推出一攬子綜合險服務,為農機大棚等農業生產設施和設備提供保險服務。提供“保險+信貸”的保單質押融資服務,為農業科技裝備升級提供融資支持,提升農業裝備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3-2028年中國農業保險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