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31443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36.2%。截至4月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約6.7億千瓦(kW),同比增長52.4%。2013年至2023年,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增長了31.4倍。
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重視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海上光伏作為光伏行業的新興領域,正逐漸成為綠色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其海上光伏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市場競爭情況備受關注。本文將對中國海上光伏行業產業鏈的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具體數據進行市場競爭的探討。
產業鏈概述
海上光伏行業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設備供應、中游光伏電站建設以及下游電力接入與并網等環節。上游環節涉及光伏組件、逆變器、支架等設備的制造與供應;中游環節則是光伏電站的設計、施工與安裝;下游環節則是將光伏發電并入電網,實現電力的輸送與分配。
上游設備供應
中國作為全球光伏設備的制造大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制造技術。在海上光伏領域,中國企業在光伏組件、逆變器、支架等設備的制造上具有較強實力。同時,國內企業在逆變器、支架等設備的研發和生產上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為海上光伏電站的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游光伏電站建設
近年來,中國海上光伏電站建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5月29日,國務院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要“加大非化石能源開發力度”,計劃2025年底,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39%左右。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一批海上光伏項目相繼落地。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海上光伏行業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預計,理論上可開發海上光伏項目的海洋面積約為71萬平方公里,可安裝的海上光伏裝機量超過70吉瓦(GW,1GW等于100萬kW)。其中,一些大型海上光伏項目如中核田灣200萬千瓦灘涂光伏示范項目等,已成為行業內的標桿。
下游電力接入與并網
隨著海上光伏電站的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電力接入與并網問題也逐漸凸顯。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政府和企業積極推進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創新。目前,中國已建成較為完善的電網體系,并具備較高的電力輸送和分配能力。同時,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企業在海上光伏電站的并網技術、智能運維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海上光伏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空間分布上并不均衡。西北地區光照資源豐富,大型光伏基地多數集中于此。但當地電力消納能力有限,多余電能只能通過“西電東送”提供給東部省份。由于光伏發電間歇性、隨機性等特點,部分電網尚不具備輸送千萬千瓦級光伏電的能力,長距離傳輸帶來的額外發電成本與電能損失,讓“西電”對東部省份的吸引力日趨下降,海上光伏就此進入了沿海省份的視野。
但長遠來看,我國在發展海上光伏產業方面仍有機遇。一方面,我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最具競爭力的光伏全產業鏈大國,同時各地大規模園區型光伏設備生產基地仍在持續落地,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另一方面,沿海各省早在數年前就已開始布局海上光伏。相比傾向于短期回報的企業,政府和國企投資更看重長遠效益,這與海上光伏重資產、周期長的特點不謀而合。
欲知更多有關中國海上光伏行業的相關信息,請點擊查看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海上光伏行業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