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公路出行迎來了節前客流高峰,在中國南北交通主動脈——京港澳高速的服務區里,來充電的新能源車比平時多了10倍。
為了應對今年春運大客流,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在2023年建設高速公路充電樁293個、總量達到962個;新增換電站50座,較之前增長了3倍多,河北全省服務區已全部實現充電設施覆蓋,此外還通過設置移動充電設施、服務區間協同引導等方式,高效利用充電資源,全力保障春運路上能夠“充電續航”。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連續9年穩居全球第一,2023年全年的產銷量均突破了90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2023年乘用車總銷量的34.7%,可謂“每賣三輛車,就有一輛新能源”,出行市場對于充電服務的需求也隨之爆發。
中國充電聯盟發布了《2023年全國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運行情況》。報告顯示,截止2023年12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859.6萬臺,同比增加65%。
2023年1-12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338.6萬臺,同比上升30.6%。2023年一年新增的充電樁數量就占累計數量的40%。
最近幾年,充電樁市場已經成為資本投資的熱土。在一眾玩家中,運營環節集中度最高,但競爭也最為激烈,呈現出“三分天下”態勢,包括第三方企業特來電、云快充等;能源企業南方電網、三桶油等;車企蔚來(SH:09866)、特斯拉等。位居第一梯隊的是特來電、星星充電、云快充、國家電網、南方電網,CR5接近70%。
從2023年數據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車樁增量比為2.8:1,雖然呈下降趨勢,但整體供給依然不足,有著巨大的成長空間。對此,工信部提出過明確計劃,我國到2025年要實現車樁比2:1,到2030年要實現車樁比1:1。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充電樁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目前,我國充電樁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充電樁+商品零售+服務消費”模式,“充電APP+云服務+遠程智能管理”模式,“整車廠商+設備制造商+運營商+用戶”模式。電改放開后,充電設施建設實現市場化,民營資本等有望進入,而充電樁企業具備熟悉市場的優勢,同時轉向下游環節所帶來的協同效應也將充分顯現。隨著各界資本紛紛進入充電運營領域,設備企業+資本進行的轉型將帶來各種運營模式的創新。當前,我國充電樁行業的創新商業模式有常州眾籌模式、“電樁”模式、PPP模式、特銳德模式、華貿中心模式等等。另外,目前國際主流的充電樁運營模式有三種,分別是政府為主導的充電樁運營模式、電網企業為主導的充電樁運營模式、汽車廠商為主導的充電樁運營模式。
充電樁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目前看來,政府以及電網、民營資本、汽車企業等多個渠道均有資金注入這個業務。但充電樁業務仍需探索明朗的盈利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充電設施的建設中。作為推動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充電樁是我國城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方向之一。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水平持續提升,將倒逼相關基礎設施的加速建設與完善,充電樁行業將進一步發展與擴張,市場前景廣闊。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提升,充電功率和月充電電量也在持續增長,預示著未來充電樁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未來充電樁行業發展趨勢
電動汽車的普及推動充電樁需求增長:隨著電動汽車(EV)的日益普及,對充電樁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長。政府對于減少碳排放和推動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以及消費者對環保和節能的意識提高,都在推動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從而帶動充電樁需求的增長。
充電技術的創新和提升:充電樁行業正在經歷技術創新和升級的過程。例如,快速充電技術的發展使得電動汽車的充電時間大大縮短,提高了用戶的使用便利性。此外,無線充電、自動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也正在研發中,預計將在未來逐步商業化。
基礎設施建設的加速:各國政府都在積極推動電動汽車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公共充電樁、私人充電樁以及充電網絡的布局。這些政策的實施將有助于充電樁行業的快速發展。
充電樁的智能化和網絡化:隨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充電樁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化和網絡化。智能充電樁可以實現遠程監控、故障診斷、預約充電等功能,提高充電樁的使用效率和用戶的便利性。同時,充電樁也可以與智能手機、導航系統等其他設備連接,為用戶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務。
綠色能源的結合利用:充電樁行業也在與可再生能源行業進行結合,利用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為電動汽車提供充電服務。這種結合不僅可以降低充電成本,還可以減少碳排放,實現環保目標。
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充電樁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