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纖維是一種多糖,它既不能被胃腸道消化吸收,也不能產生能量。目前,人們發現并開發的膳食纖維數量有幾十種之多,通常按溶解性劃分,可分為水溶性和水不溶性兩種。
常見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包括:菊粉、聚葡萄糖、低聚果糖、抗性糊精、低聚異麥芽糖等;水不溶性膳食纖維主要包括:大豆膳食纖維、殼聚糖和半纖維素等。
膳食纖維可廣泛應用在食品、飲料、保健品和醫藥制品中,用來補充人體生理所需的膳食纖維量。同時膳食纖維可影響產品的顏色、風味、保油性和保濕性;作為穩定劑,對食品品質、結構等有改善作用;也可作為增稠劑,控制糖的結晶,提高產品貨架期。
膳食纖維產業發展的程度與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相一致。歐美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興起了膳食纖維的研究、開發與應用高潮,并逐步將膳食纖維作為一種功能性食品配料用于食品工業,開發出多種添加膳食纖維的糕點、乳制品、果醬、飲料等高纖維食品,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
由于膳食纖維自身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特性,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無營養物質”。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營養學和相關科學的深入發展,人們逐漸發現膳食纖維在抑制脂肪吸收、促進腸道健康、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生理作用。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會議上正式將膳食纖維列為繼蛋白質、脂肪、水、礦物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之后的第七大營養元素。七大營養素在人體內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膳食纖維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
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營養學界對膳食纖維的攝入給出了統一的建議,即每人每天攝入量在25g—35g之間,其中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糖尿病患者可以適度提高到45—55g。學術界還認為該類產品的應用范圍為3-100歲男女老幼均適用。由于我國擁有約14億的人口基數,膳食纖維產業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膳食纖維作為人體第七大營養素,在諸多慢性病預防和改善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全球膳食纖維市場快速增長,已經從保健食品領域逐步延伸到特殊食品、乳品、飲料、焙烤、肉制品、嬰兒食品等領域,膳食纖維的應用,不僅能滿足人們對各種營養的需求,同時還能改善食品本身的口感,提升產品品質等優點,以膳食纖維為主導的功能性食品時代正悄然到來。
調查顯示,超過30%的消費者都增加了對膳食纖維的消費,與此同時,以腸道健康為“賣點”的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呈現明顯增長趨勢,含有膳食纖維的新品發布數量年平均增長率也達到了21%。
隨著現代人生活改善,肉類、油脂的攝入不斷增加,人們粗糧吃的越來越少,很多人開始面臨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的營養問題。膳食纖維被稱為人類第七大營養素,相比其他六類營養素,膳食纖維類飲品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后。
墨西哥的平均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為23.5克,接近推薦的最低水平,但大多數國家甚至還遠低于該閾值。例如,英國成年人平均每天消耗19克纖維,全國內僅有9%的成年人能達到推薦量。在澳大利亞,國民平均每天消耗量約20.7克;在中國,人均每日攝入量為18.5克;而在日本,人們平均每天僅攝入14.5克膳食纖維。
根據相關分析研究,如果全民膳食纖維在飲食營養結構中,保持足量攝入的目標,再加上“三高食物”(高糖、高油、高鹽)的平衡控制和增加適量運動,則營養失衡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可以在現有基礎上至少降低80%以上。如此巨大的全民健康的社會價值,是膳食纖維產業化發展戰略與美好前景的根本所在。
從全球膳食纖維行業競爭格局來看,全球僅數家公司參與膳食纖維方向的競爭,包括泰萊、百龍創園、保齡寶、羅蓋特、日本松谷化學和美國ADM,行業整體競爭激烈程度有限。
最近兩年我國食品巨頭企業如蒙牛、伊利、光明、娃哈哈、農夫山泉等紛紛推出富含膳食纖維的健康食品,但大都集中在飲料領域,其他食品領域還需要加大纖維新品的開發力度。我國慢性病流行與食物過于精細化、膳食纖維缺失存在一定關系,伴隨老齡化趨勢延續、居民健康意識提升帶來飲食習慣向攝入更多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轉變,預計膳食纖維消費需求將持續攀升。
營養健康類政策的發布,指出“膳食纖維缺乏”的問題,推動健康飲食。隨著國家進一步出臺食品及其添加劑等相關領域的政策文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體系,推動食品添加劑等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將有利于我國膳食補充劑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伴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關注越來越高,膳食纖維的應用已從保健品逐漸延伸到多種飲料食品中,以膳食纖維為主導的功能性食品時代正悄然到來,膳食纖維飲料也逐步成為市場發展新趨勢,水性膳食纖維市場前景廣闊,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數據顯示,預計到2026年,我國膳食纖維行業總產值將達到55.27億元,全球膳食纖維行業總產值將達到229.13億元。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膳食纖維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