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內容融合了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時尚潮流、社會熱點、街頭采訪、公益教育、廣告創意、商業定制等主題。由于內容較短,可以單獨成片,也可以成為系列欄目。隨著移動終端普及和網絡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傳播內容逐漸獲得各大平臺、粉絲和資本的青睞。短視頻的核心在于“短”,它滿足了用戶在碎片化時間內的內容消費需求,同時也降低了內容的創作門檻。
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40億人
短視頻行業已成為中國互聯網經濟中發展最快、滲透最深的領域之一。自2016年爆發式增長以來,短視頻用戶規模從6.48億躍升至2024年的10.40億,使用率高達93.8%,連續六年穩居網絡視聽應用首位。這一增長得益于移動互聯網普及、5G技術推廣以及內容形式的創新。短視頻不僅重塑了信息傳播方式,還深度融入電商、教育、社交等領域,形成“內容+消費”的閉環生態。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40億人,使用率達93.8%,連續6年保持網絡視聽應用細分領域第一。截至2024年12月,短視頻應用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156分鐘,居所有互聯網應用首位,同比增長3.1%。微短劇的用戶規模截至2024年12月達6.62億人,半年增長率高達14.8%;使用率為59.7%,較2024年上半年增長7.3個百分點。僅半年時間,微短劇獨立應用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從90分鐘漲到101分鐘,已經追平即時通訊。微短劇等細分內容形態的崛起,進一步推高了用戶黏性。與此同時,行業競爭格局趨于穩定,抖音、快手兩大平臺占據主導地位,而內容垂直化、技術智能化與監管規范化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議題。
1. 用戶行為與內容消費升級
短視頻的用戶覆蓋已從“全民化”向“全場景化”延伸。用戶偏好從早期的泛娛樂內容轉向多元化需求:知識科普、新聞資訊類內容占比顯著上升,幽默搞笑類則大幅下滑。微短劇作為新興內容形態,用戶規模半年內增長14.8%,達6.62億人,其單日使用時長(101分鐘)已追平即時通訊工具,顯示出短劇IP化、精品化的潛力。
2. 商業模式創新與市場格局
短視頻的商業模式已從流量廣告向“內容+電商+本地生活”融合演進。抖音、快手通過直播帶貨、品牌自播和興趣電商構建了完整的交易閉環。2024年,抖音電商618銷售額同比增長72.7%,其中直播占比超八成;快手電商GMV突破萬億元,私域流量驅動的復購率成為核心競爭力。此外,短視頻平臺通過技術賦能(如AIGC生成內容)降低創作門檻,推動UGC向PUGC升級,形成“平臺+創作者+品牌”的共生體系。
3. 技術驅動與監管挑戰
5G和AI技術持續推動行業變革。AIGC技術已應用于視頻剪輯、個性化推薦和虛擬主播領域,提升了內容生產效率與用戶體驗。例如,算法優化使短視頻廣告的點擊率提升30%,而虛擬人直播成本較真人降低60%。然而,行業也面臨數據安全、內容低俗化、未成年人沉迷等問題。2024年,監管部門清理違規賬號超38萬個,下架短視頻超百萬條,推動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規范發展”。
4. 競爭格局與細分賽道
行業“兩超多強”格局穩固,抖音、快手合計占據超60%市場份額,而微信視頻號憑借社交優勢快速崛起,用戶規模突破4億。垂直領域如汽車、美妝、健康類內容增長迅猛,吸引專業機構入場。例如,財經類短視頻創作者同比增長40%,成為用戶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此外,短視頻與長視頻平臺的競合關系加劇,優愛騰通過微短劇和二創授權探索新增量。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短視頻行業市場競爭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短視頻行業已從流量爭奪轉向價值深耕。用戶時長增長見頂、內容同質化、監管收緊等問題倒逼平臺探索新增長曲線。一方面,需通過技術升級優化用戶體驗,例如利用AI實現跨語言內容分發、開發VR短視頻場景;另一方面,需深化商業生態,將流量優勢轉化為服務能力,如拓展本地生活、企業培訓等B端市場。與此同時,行業社會責任愈發凸顯,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內容質量,防范數據濫用與青少年沉迷,將成為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命題。
1. 內容精品化與IP孵化
微短劇工業化生產:建立標準化內容生產流程,聯合影視公司打造系列IP,如《逃出大英博物館》等爆款案例已驗證短劇的商業潛力。
垂類內容深耕:針對銀發族、Z世代等細分人群開發定制內容,例如健康科普、職業教育類短視頻。
2. 技術賦能與生態擴展
AIGC全鏈路應用:從腳本生成、智能剪輯到虛擬主播,降低創作成本并提升內容多樣性。
跨終端場景融合:探索車載短視頻、智能家居交互等新場景,搶占物聯網流量入口。
3. 商業化模式創新
本地生活服務深化:通過POI(興趣點)標簽連接餐飲、旅游等線下場景,復制“抖音團購”成功經驗。
品牌私域運營:為企業提供數據工具,構建“內容種草-直播轉化-會員沉淀”的全周期服務。
4. 全球化與合規化并行
出海戰略升級:針對東南亞、中東市場開發本土化內容,避開北美監管壁壘。
ESG體系建設:建立內容審核AI模型、未成年人保護機制,響應“清朗行動”政策要求。
中國短視頻行業歷經十年爆發式增長,已進入成熟期。龐大的用戶基數、高粘性的使用習慣,以及“內容+技術+商業”的協同創新,使其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引擎。然而,行業也面臨多重挑戰:用戶增長放緩倒逼存量運營精細化;監管政策要求平臺兼顧社會效益與商業價值;技術迭代需突破同質化競爭瓶頸。
未來,短視頻的競爭力將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內容價值,從娛樂工具升級為知識獲取、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二是技術深度,通過AI、VR重塑內容形態與交互方式;三是生態廣度,打破“流量內卷”,向產業互聯網滲透。平臺需構建“護城河”,例如抖音強化電商閉環,快手深耕社區信任,視頻號依托社交裂變。
在宏觀層面,短視頻不僅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更是推動城鄉數字鴻溝彌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隨著5G-A與6G技術落地,短視頻有望催生沉浸式體驗、實時交互等新業態。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取決于能否在商業創新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真正實現“向善而行”。
想要了解更多短視頻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短視頻行業市場競爭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