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氫能作為清潔、高效、可持續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為能源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2025年,氫能行業迎來了發展的關鍵節點,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技術創新不斷涌現,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行業現狀
(一)市場規模與增長動能
中國氫能產業規模在2020—2024年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1200億元增長至68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54.3%。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氫能行業投資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預測,2025年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2萬億元。其中,綠氫制備、燃料電池、儲運裝備三大核心環節分別占比38%、25%、19%。從驅動因素來看,雙碳目標倒逼高耗能行業綠氫替代經濟性顯現,能源安全戰略推動西氫東送工程貫通,技術創新突破如PEM電解槽銥催化劑用量降至0.28g/kW,政府端形成“中央規劃+地方試點”政策矩陣,資本市場表現尤為活躍,氫能概念股平均市盈率(PE)達68倍,高出新能源板塊均值42%。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期間,我國氫能相關企業注冊量保持在600家至680家之間,截至3月25日,2025年我國已注冊93家氫能相關企業。企業存量方面,我國現存3695家氫能相關企業,其中歸屬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企業最多,占六成;注冊資本區間分布上,我國氫能相關企業注冊資本體量較大,注冊資本超千萬的相關企業占比超六成。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氫能相關企業注冊資本體量較大。公示注冊資本的氫能相關企業中,注冊資本超千萬的企業最多,合計占比62.1%,其中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至5000萬元之間的企業最多,占比35.4%;注冊資本在200萬元至500萬元之間的企業最少,占比8.1%。
(二)技術進展與突破
電解水制氫技術路線分化:2024年電解水制氫產能突破21萬噸/年,技術路線呈現“三足鼎立”格局。堿性電解(ALK)仍保持68%市場份額,但面臨效率天花板;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槽成本下降28%,適配波動性電源特性;固體氧化物(SOEC)電解示范項目效率突破75%,度電制氫量達4.3Nm³。
儲運裝備技術提升:液氫儲運BOG損失率控制至0.48%/天,較2023年改善63%;管道輸氫網絡加速成型,“三縱四橫”主干網覆蓋全國70%氫能經濟圈。
燃料電池系統進步:功率密度突破8kW/L,壽命延長至3.5萬小時;億華通第四代電堆實現-40℃無輔助冷啟動,推動氫能重卡在東北、西北地區市占率提升至18%。
(三)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
國家政策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出,正在推動設立“航母級”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聚焦氫能儲能等前沿領域。2024年氫能專項債發行規模達920億元,同比增長215%。
地方政策推動:多地政府出臺氫能產業發展方案,提供財政、金融、稅收等支持政策。例如,內蒙古計劃到2025年實現50萬噸綠氫產能,占全國規劃總量的40%以上;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將燃料電池汽車推廣目標設定為1萬輛。
市場需求釋放: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超過2萬輛,電解槽裝機量超過1000MW。氫能應用“找供應”逐漸場景化,規模化輸氫、分布式供氫等新技術模式需求被挖掘。
三、國際比較與競爭優勢
(一)國際地位與技術創新
全球氫能市場格局: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發布《2025全球綠色氫能發展報告》顯示,全球綠色氫能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年投資規模突破3000億美元。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綠色氫能生產國和消費國,占比超過40%,在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技術突破領先全球:中國在高效電解槽、安全儲運技術、燃料電池等領域取得三大技術突破。單槽產能突破5MW,能耗降至4.3kWh/Nm³;70MPa高壓儲氫瓶實現量產,液氫儲運成本降低50%;燃料電池功率密度提升至4.5kW/L,鉑用量減少80%,壽命突破3萬小時。
應用場景拓展:工業領域綠色氫能替代率超過30%,交通領域氫燃料電池車保有量突破200萬輛,能源領域建成100座氫能發電站,總裝機容量10GW。
(二)競爭優勢與挑戰
競爭優勢: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氫能行業投資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中國氫能產業在市場規模、技術創新、應用場景等方面均具備顯著優勢。例如,在電解槽領域,陽光氫能1.5MW系統實現28%成本下降;在燃料電池領域,億華通第四代電堆技術國際領先。
面臨挑戰:盡管中國氫能產業發展迅速,但仍面臨一些挑戰。如經濟性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巨大,與傳統能源相比競爭力不足;安全性方面,儲運環節存在泄漏風險,公眾接受度有待提高;標準體系方面,國際標準不統一,認證體系不完善。
四、發展趨勢與機遇
(一)政策與市場需求雙重推動
政策端:頂層政策定調+地方政策示范推進,政策已為明年爆發奠基。從中央層面政府工作報告的加,到地方政府積極響應,超過20個省市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明確了綠氫和燃料電池汽車的規劃目標。
市場需求:根據國家規劃,2025年綠氫項目缺口高達9—10萬噸,燃料電池汽車缺口在2.5萬輛,這意味著綠氫項目和燃料電池汽車的市場規模有望實現翻倍增長。
(二)技術創新與應用拓展
技術創新方向:重點關注燃料電池系統、電解槽技術、氫能儲運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例如,適配波動性電源的ALK—PEM混合電解系統、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SOEC)密封材料國產化等。
應用拓展領域:探索氫能在新興領域的應用,如無人機物流、載人飛行器、應急救援等。氫能驅動的無人機在城市配送、偏遠地區物資補給中的應用,以及氫能無人機在森林火災監測、自然災害評估中的快速響應能力,將成為未來發展方向。
(三)國際合作與競爭
國際合作:隨著全球氫能市場的快速發展,國際合作日益緊密。中國氫能企業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氫能技術的國際傳播與應用。
國際競爭:全球氫能市場競爭激烈,中國氫能企業需要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國際合作等方面持續發力,以保持競爭優勢。例如,在電解槽領域,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但也需要應對來自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壓力。
四、挑戰與應對策略
(一)技術挑戰與應對
技術迭代風險:SOEC可能對ALK路線形成顛覆性沖擊,企業需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關注技術發展趨勢,及時調整技術路線。
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國內在氫能關鍵技術研發投入低于國際水平,如燃料電池性能、儲氫瓶國產化、液氫裝備技術等與國外先進技術存在差距。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增加技術研發投入。
(二)政策支持與挑戰應對
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不足:首輪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政策周期銜接不暢,后續支持政策存在空窗期,導致市場預期波動。政府需要加強政策協同與金融創新,構建氫能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體系。
標準體系不健全:各地執行標準不同,制約了產業的快速發展。政府需要成立國家氫經濟工作局,統籌氫能發展戰略規劃與標準制定,優化審批流程,出臺差異化標準法規。
(三)市場挑戰與應對
市場需求不足:盡管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市場需求仍顯不足。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提高公眾對氫能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市場競爭加劇:全球氫能市場競爭激烈,中國氫能企業需要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國際合作等方面持續發力,以保持競爭優勢。
......
如需了解更多氫能行業報告的具體情況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氫能行業投資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