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也稱作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主要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組成,也被稱為進出口貿易或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對一國公民、企業、國家以及整個世界都有重要作用。具體來說,國際貿易促進了商品和服務的流通,帶動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和共同發展。
近年來,盡管面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挑戰,但國際貿易市場依然保持穩健增長。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年版國際貿易產業規劃專項研究報告》顯示:數據顯示,2024年1~8月,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28.58萬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出口16.46萬億元,增長6.9%;進口12.13萬億元,增長4.7%。貿易順差4.32萬億元,擴大13.6%。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累計同比增長5.3%,其中出口累計同比增長6.2%,進口累計同比增長4.1%。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預測,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可能增長3.0%。其中,亞洲經濟體可能會成為貿易復蘇的領導者。此外,拉美和非洲市場的經濟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巨大。
東盟、歐盟、美國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近年來,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的影響,中國對東盟的出口份額穩步提升。中美貿易數據穩中向好,1~9月中國對美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4.2%,其中出口同比增長4.6%,進口同比增長2.7%。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貿易也呈現增長態勢,特別是中國汽車在俄羅斯的銷量創下歷史新高,俄羅斯已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最大市場。
亞洲國家如韓國、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國的出口也呈現增長趨勢。例如,韓國11月前20天貨物出口量同比增長5.8%;柬埔寨向越南出口了超79萬噸腰果,創收11.1億美元,同比增長36%。歐洲地區如歐盟的電動汽車銷量雖然有所下降,但整體貿易順差仍然保持增長。
全球經濟放緩: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從2010年的近6%降至2023年的2.9%,并預計2024年將進一步放緩至2.7%。這一趨勢對國際貿易產生了顯著影響,全球貿易量增長乏力。
貿易保護主義:主要表現為各國政府采取提高關稅、設置貿易壁壘等手段,以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外國競爭的沖擊。然而,這些措施不僅損害了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還加劇了國際貿易的緊張局勢。
地緣政治緊張:地區沖突和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級,導致國際貿易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和不確定。
供應鏈風險: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和相互依賴性增加,使得任何一個環節的波動都可能對整個供應鏈產生連鎖反應。同時,地緣政治風險、自然災害、疫情等突發事件也可能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沖擊,導致供應鏈中斷或延遲。
新興市場崛起:亞洲、拉美和非洲等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新的增長點。通過市場調研了解當地消費習慣和需求,尋找突破口,建立合作渠道和本地化銷售網絡,有助于開拓這些新興市場。
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國際貿易將更加注重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提高貿易效率和競爭力。同時,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也為國際貿易帶來了新的機遇。
綠色貿易發展:在全球環保意識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綠色貿易將成為未來國際貿易的重要發展方向。通過采用環保技術和生產方式,降低貿易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助于贏得政策支持和市場準入。
區域化與全球化并重:未來國際貿易將呈現區域化與全球化并重的趨勢。各國將繼續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進程,加強國際合作和協調,共同應對全球貿易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企業將更加依賴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貿易效率和便利性。同時,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還將推動全球供應鏈的變革和優化。
綠色化與可持續化主流:各國政府和企業將采取更多措施來推動綠色貿易和可持續發展,降低貿易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綠色化和可持續化將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議題之一,各國將共同推動全球貿易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國際貿易產業在面臨諸多挑戰的同時,也孕育著新的機遇。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和協調、推動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注重區域化與全球化并重以及推動綠色化與可持續化成為主流等措施,可以共同應對全球貿易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推動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和發展。
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年版國際貿易產業規劃專項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