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修復,即對礦業廢棄地污染進行修復。我國是礦產資源豐富的大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礦業迅速發展,但大規模的開發同時帶來了生態環境問題。遙感調查監測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全國礦山開采占用損毀土地約5400多萬畝,其中正在開采的礦山占用損毀土地約2000多萬畝,歷史遺留礦山占用損毀約3400多萬畝。
生態環境治理行業是指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提供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監測等技術和服務的行業。其中,生態修復是生態環境治理行業新興的細分領域,生態修復行業是指通過人工干預,恢復或提升受損生態系統的功能和價值的行業,生態修復需要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中,實現源頭保護、利用節約和破壞修復,保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功能穩定,促進自然資本保值增值。生態修復行業涉及的領域包括土壤污染治理、荒漠化治理、礦山復墾、園林綠化、河湖濕地修復等。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主題。
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的國家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已成為礦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煤炭、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
實現“一煤獨大”到綠色多元的產業轉型。徹底摒棄跟隨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的路子,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實現了新的起點上的彎道超越發展,基本擺脫了資源依賴型傳統發展路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文化生態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生態+農業,依托京杭大運河沿線規劃建設農谷大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全面發展都市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合理布局農家樂和精品民宿,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農民從種糧食到“種風景”、從單純務農到多業經營的轉變,農民增收的渠道更加寬廣,農業成為了有奔頭的產業。獲評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推動生態+旅游業,推動旅游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五年來成功創建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鳳鳴海4個4A級景區和臥龍泉1個3A級景區,成為淮海經濟區旅游業新熱點,旅游人數連年增長30%以上。2017年來賈旅游人數達870萬人次,被譽為“挖煤賈汪,旅游真旺”。推動生態+服務業,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并舉,吸引一批領軍企業來賈合作,發展養生地產、旅游地產,建設高端養老養生基地。推動雙樓保稅物流園區上升為市級重大戰略,開通至上海洋山港班輪航線,賈汪邁進“通江達海”的新時代。
目前,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礦山生態修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全國廢棄礦山空間分布極不均勻,有的區域密集,有的區域稀疏,整體呈現出大中型礦少、小型礦多,建材等非金屬礦多、能源和金屬礦少,東部多西部少的趨勢。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歷史遺留礦山35萬處,占地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其中已治理恢復的僅占30%。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人們越來越關注采礦廢棄地的生態修復及改造利用。為解決現實存在的矛盾與問題,各地政府也陸續制定實施了各級礦產資源規劃,出臺了《關于推進礦產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意見》《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法規,建立了“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責任機制,加大了對歷史遺留礦山的核查治理力度,推動了重點流域、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全面推進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新增礦山恢復治理面積約5.55萬公頃,礦山生態修復規模82.14億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從倡議探索到試點示范,再到上下聯動推進,成為推動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平臺和生動實踐。目前共建設1100多家國家級綠色礦山,創建50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綠色礦山建設在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生態修復治理、構建礦區社區和諧關系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成為礦業領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2021年1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意見》提出,針對歷史遺留礦山存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實施地質災害隱患治理、礦山損毀土地植被恢復、破損生態單元修復等,重建生態系統,合理開展修復后的生態化利用;參與綠色礦山建設,提高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2021年12月30日,財政部辦公廳與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支持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的通知》。《通知》表明,財政部與自然資源部兩部門將遴選修復理念先進、工作基礎好、典型代表性強、具有復制推廣價值的項目,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2022年,《江西省礦山生態修復與利用條例》已由江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次會議通過,并予2022年7月26日公布,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這是全國首部礦山生態修復方面的省級地方性法規,該條例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遵循“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管理邏輯,形成33條規定。
“礦地融合”是指地質礦產和土地資源在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利用、監測以及成果信息服務等方面全方位融合協同發展的模式。我國將“礦地融合”理念引入到礦山生態修復中,形成了“礦地融合”生態修復模式,即依托礦產開發與土地利用統籌規劃,集成地質災害治理、土地集約利用、水土資源調控技術等,統籌資源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實現城、礦、鄉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綜合生態修復模式。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3-2028年中國礦山生態修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