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我國人工智能系列成果頻頻問世,位居全球第二位的算力水平,支撐起了超過5000億元的產業規模。近十年間,我國布局建設的“科學重器”近半數從圖紙變為現實,其中部分設施已經邁入全球第一方陣。
人工智能是一門新興的技術科學,旨在探索、開發能夠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它結合了計算機科學、數學、心理學、哲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旨在生產出一種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專家系統等。
全球人工智能企業分布極不平衡,主要集中于美國、歐洲及中國等少數國家地區。排名前三的美國舊金山/灣區、紐約及中國北京,企業數量分別占全球的16.9%,4.8%與4.0%。在增速方面,整體上一直保持增長勢頭,直至2015年出現小幅度回落。歐洲的人工智能企業多集中于本國家的首都。在歐洲各城市中,英國倫敦的企業數量最多,為第二位巴黎的3.1倍,占全球總數的3.69%。日本與韓國的企業數量明顯不及中國,日本東京僅與杭州相當,韓國首爾僅與成都相當。東亞地區排名前三的城市,北上深三城占全球總數的7.4%。雖然還遠不及美國,但在全球中的重要性將日益明顯。
中國的人工智能市場也在迅速發展。據不同來源的數據,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市場規模達到了2329億元至2845億元不等,同比增長率在10.59%至43.18%之間。到了2023年,市場規模進一步增長至約2896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24.35%。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人工智能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顯示: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已經成為了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目前,人工智能正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人工智能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相應的商業模式也在持續演進。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3031億元。目前,人工智能正在與實體經濟中的各行各業快速融合,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行業中存在著多個主要的競爭者,包括大型科技公司和創業公司。這些公司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爭奪市場份額。如谷歌、亞馬遜、微軟以及國內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豐富的研發資源和雄厚的資金實力,因此擁有大量的人工智能專利和技術。與大型科技公司相比,創業公司更注重創新和靈活性。它們通過開發新技術和優化現有算法,努力在人工智能市場中搶占份額。
目前的人工智能產業仍面臨六大挑戰:前沿科研與產業實踐尚未緊密銜接;人才缺口巨大;數據孤島化和碎片化問題明顯;可復用和標準化的技術框架、平臺、工具、服務尚未成熟;一些領域存在超前發展、盲目投資等問題;以及創業難度相對較高,早期創業團隊需要更多支持等。其中,人才短缺的問題尤為嚴重。美國超過一半的數據科學家有10多年的工作經驗,而在中國,經驗不足五年的研究人員高達40%。
中國目前擁有不到30個專注于人工智能的大學研究實驗室。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或智能程序充當人類助手,幫助人們完成復重性、危險性的任務,然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和大范圍應用的展開,人們可能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安全、隱私和倫理等方面的挑戰。當前,人工智能在各行業領域的應用逐漸進入專業化的深度融合階段,面臨技術專業化、發展生態化和監管規范化的挑戰。
人工智能行業迎來投融資熱潮。雖然投資數量和金額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動,但總體呈增長趨勢。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應用場景的拓展,投融資活動將更加活躍。人工智能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與創新,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行業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及前景廣闊。在技術變革、應用創新、市場規模、投融資狀況以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動下,人工智能行業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并在更多領域實現廣泛應用和商業化落地。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人工智能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