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上持續展現出強勁的實力和領先地位,其三大關鍵指標——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均實現了穩步增長,并占據了顯著的世界市場份額。
一、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穩步增長
造船完工量:據最新數據,2024年上半年,我國造船完工量達到250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4%。這一指標占全球總量的55%,顯示出中國造船業在產能和效率方面的卓越表現。
新接訂單量:同期,我國新接訂單量達到542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3.9%。這一數據尤為亮眼,新接訂單量占全球總量的74.7%,表明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持續增強。
手持訂單量: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手持訂單量達到1715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8.6%。這一龐大的手持訂單量不僅為中國造船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造船市場中的領先地位。
二、多樣化船型訂單量領先
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中國有14種船型的新接訂單量位居全球首位。這一成就不僅體現了中國造船業在多樣化船型建造上的全面能力,也彰顯了其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生產效率等方面的綜合優勢。
中國造船企業能夠承接并高質量完成包括傳統貨船、油輪以及高技術含量的LNG船、豪華郵輪等多種船型的建造任務,這種全面能力使得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三、中國造船業的發展優勢
技術優勢:中國造船業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新型節能技術如空氣潤滑、風帆、熱回收管理等在船舶設計中的應用明顯增多,提升了船舶的能效水平。同時,綠色技術與裝備的應用也在加快,采用可替代燃料的船舶訂單份額逐年增加,LNG動力、甲醇動力等新型動力方式受到青睞。
成本優勢:得益于完善的產業體系和供應鏈配套能力,中國造船業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通過規模化生產和精細化管理,中國造船企業能夠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利潤空間,從而在國際市場中更具價格競爭力。
政策支持: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造船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支持造船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這些政策措施為中國造船業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撐,促進了其持續健康發展。
四、市場前景與挑戰
盡管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行、海運需求不均等因素都可能對市場產生影響。同時,隨著IMO減排目標的大幅提前和歐盟減排法規的實施,船隊更新壓力增大,這也為造船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中國造船業需要繼續加強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提升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中國造船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持續強勁,三大指標穩步增長并占據顯著的世界市場份額。未來,中國造船業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應對市場挑戰,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分析
船舶制造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從產量和銷售角度來看,中國船舶制造業的產量持續增長。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船舶產量達到1500萬載重噸左右,同比增長了10%左右。其中,造船業產量大約為120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了8%左右;海工裝備產量大約為30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了12%左右。
銷售收入方面,中國船舶制造業的銷售收入約為3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15%左右。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國內航運市場的復蘇和全球船舶需求的增加,尤其是散貨航運和油輪市場的復蘇。
其次,從國際競爭力來看,中國已邁入世界造船大國的行列,國際競爭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國承攬的船舶訂單量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顯示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中國船企還通過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以適應全球船舶市場的發展趨勢。
再者,從產業鏈角度看,船舶制造行業形成了復雜多樣的產業鏈條,上游涉及環節較多,參與主體類型多元;中游包括滬東中華造船、揚子江船業、新時代造船、江南造船等代表企業;下游應用主體包括寧波海運、招商輪船、中遠海能等。這些產業鏈上的企業相互協作,共同推動船舶制造行業的發展。
此外,船舶工業還面臨一些挑戰和機遇。一方面,隨著全球貿易的增長和環保法規的加強,船舶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趨勢,但同時也面臨著競爭加劇和成本上升等挑戰。另一方面,數字化、自動化和綠色轉型等新技術的發展為船舶制造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推動行業向更高質量、更綠色、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總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呈現出產量和銷售持續增長、國際競爭力提升、產業鏈條完善等積極態勢。同時,行業也面臨一些挑戰和機遇,需要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以適應市場變化。
2022年,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的經濟運行展現出穩健的增長態勢,三大造船指標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造船完工量達到3786萬載重噸,較往年略有下降,降幅為4.6%;新接訂單量則為4552萬載重噸,同比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下降比例為32.1%。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國船舶制造行業手持訂單量達到了1055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了10.2%,顯示出行業的強勁發展勢頭。
進入2023年,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繼續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推動三大造船指標實現高速增長。據統計,2023年1至5月,我國造船完工量達到1647萬載重噸,與2022年同期相比,上漲了15.4%,顯示出行業生產能力的持續提升。
同時,新接訂單量也呈現出大幅增長態勢,共計2645萬載重噸,同比增速高達49.5%,顯示出市場需求的旺盛和行業的良好發展前景。此外,截至2023年5月底,我國船舶制造業手持船舶訂單量已達到1179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了15.5%,進一步印證了行業發展的強勁勢頭。
全球船舶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呈現以下幾個方向:
需求增長:全球貿易的增長將繼續推動船舶運輸需求的增加。隨著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政策的深入,國際貿易量預計將持續增長,這將為船舶市場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油船、散貨船和客船等船型,由于其在全球貿易中的重要作用,其需求預期將保持增長。
環保和綠色轉型: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船舶行業也面臨著更嚴格的環境法規。這推動了綠色航運技術和設備的需求,如液化天然氣(LNG)動力船舶、電動船舶等。同時,船舶行業也將不斷研發和應用新技術、新材料,以降低船舶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實現綠色轉型。
數字化和智能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已成為全球船舶工業發展的大勢。船舶設計、建造、管理等環節正逐步實現數字化轉型,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船舶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推動船舶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市場競爭加劇:船舶制造行業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國際船舶制造巨頭憑借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持續保持領先地位。而新興國家和地區的船舶制造企業則通過成本優勢和差異化戰略,不斷搶占市場份額。這使得全球船舶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和提高自身競爭力。
區域市場差異:不同地區的船舶市場將呈現不同的特點。例如,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和韓國,由于其在船舶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強大的競爭力,將繼續保持在全球船舶市場中的重要地位。而歐洲等傳統造船國家(經濟體)則可能更加注重環保和綠色轉型等方向的發展。
總的來說,全球船舶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全球貿易、環保法規、技術創新、市場競爭等。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和計劃,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同時,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