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蓄能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陌生的領域,但它并不是什么新鮮的技術。抽水蓄能作為最早的大容量儲能技術,從20世紀中期開始就被大量運用,逐漸成為全世界應用最為廣泛的儲能技術。
我國抽水蓄能累計投產規模突破5000萬千瓦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近日發布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23年度》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抽水蓄能累計投產規模突破5000萬千瓦。2023年新增投產抽水蓄能515萬千瓦,西北地區抽水蓄能投產實現零的突破;年度核準抽水蓄能電站49座。
從工程特點看,在建抽水蓄能項目機組呈現高水頭、大單機容量趨勢,100米級高壩占比逐漸增加。從利用情況看,抽水蓄能電站抽水電量、發電電量同比增長均超過17.9%。
抽水蓄能電站是利用電力系統負荷低谷時的剩余電能從下水庫向上水庫抽水,將電能轉換為水的勢能儲存起來;當電力系統需要時,從上水庫向下水庫放水發電,再將水的勢能轉換為電能的一種電站。
抽水蓄能電站就是為了解決電網高峰、低谷之間供需矛盾而產生的,是間接儲存電能的一種方式。它利用下半夜過剩的電力驅動水泵,將水從下水庫抽到上水庫儲存起來,然后在次日白天和前半夜將水放出發電,并流入下水庫。
在整個運作過程中,雖然部分能量會在轉化時流失,但相比之下,使用抽水蓄能電站仍然比增建煤電發電設備來滿足高峰用電而在低谷時壓荷、停機這種情況來得便宜,效益更佳。
除此以外,抽水蓄能電站還能擔負調頻、調相和事故備用等動態功能。因而抽水蓄能電站既是電源點,又是電力用戶;并成為電網運行管理的重要工具,是確保電網安全、經濟、穩定生產的支柱。抽水蓄能電站有發電和抽水兩種主要運行方式,在兩種運行方式之間又有多種從一個工況轉到另一工況的運行。
抽水蓄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純抽水蓄能,國內建的大部分都是這類,比如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另一種是混合式抽水蓄能,是在純抽水蓄能的基礎上安裝有普通水輪發電機組,可以利用上河道的水流發電。后者既有儲能的作用,又擁有常規水電站的功能。
2023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3.7億千瓦,同比多投產1.7億千瓦。分類型看,水電4.2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5094萬千瓦。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抽水蓄能發電量突破100億千瓦時,較2022年增長27.36%,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建設。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6座抽水蓄能電站的31臺機組啟動超過3萬次,較2022年增長13.81%,發電量112.61億千瓦時,相當于514萬居民用戶一年的用電量。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抽水蓄能裝機規模達到968萬千瓦,接近全國抽水蓄能裝機總量的1/5。“十四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預計新增4000萬千瓦風光新能源并網。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抽水蓄能發電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分析報告》分析:
抽水蓄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即利用水作為儲能介質,通過電能與水的勢能相互轉化,實現電能的儲存和釋放。通常一座抽水蓄能電站由兩座海拔高度不同的水庫、水輪機、水泵以及配套的輸水系統等組成。
作為技術最成熟、經濟性最優、最具大規模開發條件的儲能方式,在“能核盡核、能開盡開”原則下,近兩年,一大批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開工建設、集中投產,推動我國抽水蓄能行業進入提速發展、高頻運行的新階段。
《關于加強電網調峰儲能和智能化調度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顯著提升,抽水蓄能電站投運規模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負荷的5%以上,保障新型儲能市場化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建成,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智能化調度體系逐步形成,支撐全國新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20%以上、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電力供需平衡和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在國家政策、國家部委和電網公司各方的推動下,“十四五”期間抽水蓄能將迎來新一輪建設高峰,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報告對我國抽水蓄能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抽水蓄能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抽水蓄能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
想要了解更多抽水蓄能發電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抽水蓄能發電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