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互聯網金融行業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例如,移動支付、網絡借貸、智能投顧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互聯網金融(Internet Finance,簡稱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這種金融模式并非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廣泛接受后,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
互聯網金融行業涵蓋了支付、借貸、理財、保險等多個領域,業務模式日趨多樣化。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金融電子商務等多種模式并存,極大地豐富了金融服務手段,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
2022年銀行業加強線上線下渠道協同融合,加快延伸金融服務觸角,不斷拓展數字化渠道服務新模式,持續應用最新金融科技提升全渠道服務。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交易筆數達4506.44億筆;離柜交易總額達2375.89萬億元;行業平均電子渠道分流率為96.99%;截至2022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客服從業人員為4.38萬人,全年人工處理來電6.41億人次。2022年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科技賦能,全面提升服務創新能力,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優化主要業務流程2.60萬個,培訓廳堂服務人員260.93萬人次、理財師59.86萬人次、客服熱線人員85.27萬人次、信用卡熱線人員64.90萬人次。
在支持實體改善民生,持續優化產品服務方面,截至2022年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余額達到59.70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23.60萬億元,同比增速23.60%;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0%;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49.25萬億元,同比增長14%;全國脫貧人口貸款余額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10%。同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聚焦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提升金融科技支撐能力,加強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有效提高消費者金融素養,筑牢個人信息安全防線。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
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搜索引擎行業市場規模逐年攀升,截至到2022年市場規模已達到1345億元,同比增長8.46%。中國搜索引擎行業迅速發展,功能及技術愈加成熟,市場競爭格局趨于穩定。截至2022年6月,我國搜索引擎用戶規模達8.21億,較2021年12月減少737萬,占網民整體的78.2%。
圖表:2020-2022年搜索引擎市場規模分析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研究院
與傳統的支付方式不同,網上支付實際都是和大數據打交道。量大、速度快和各種各樣數據的來源。信息能夠找到你需要最基本的,能夠預測預警欺詐的風險和信用的風險是關鍵。在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創新方面,移動技術非常重要,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更重要的是風險控制技術、信貸技術。大數據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數據的相關性,通過大數據研究領域的相關性,通過這方面做一些技術創新。
當前互聯網+金融格局由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傳統金融機構主要進行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創新以及電商化創新;非金融機構則主要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運作的電商企業、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眾籌模式的網絡投資平臺、挖財類模式的手機理財APP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等。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將更加依賴技術創新來推動業務發展。未來,互聯網金融平臺將更加注重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提升風控能力和服務效率。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監管力度。未來,互聯網金融行業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環境,企業需要加強合規意識,確保業務合法合規。
互聯網金融行業將繼續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為中小微企業、農村地區、低收入群體等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這將有助于實現金融的普惠和包容,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及前景廣闊,但也面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企業需要加強技術創新、提升風控能力、加強合規意識并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以應對這些挑戰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