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探測系統是一種自動從陸基、海基、空基氣象探測網獲取各種氣象探測資料的設備體系,實現了探測、運算、傳送等工作的實時自動化。該系統包括全球衛星氣象探測系統、中尺度氣象探測系統、大氣邊界層氣象探測系統、雷達氣象探測系統和地基氣象探測系統等,是氣象預報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1.市場規模和增長
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年均增速超過10%。隨著氣象探測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增加,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
基于當前氣象雷達的發展情況,中國氣象雷達的應用將拓展到除天氣預報以外的農業、水文、林業、交通、能源、海洋、航空、航天、國防、建筑、旅游、醫療等領域的專業氣象服務,在我國持續加大現代化氣象發展體系的情況下,氣象雷達的市場需求將愈發旺盛。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目前,我國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地面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從近兩年我國氣象探測系統的發展來看,截至2021年末,我國風云氣象衛星家族全球用戶“朋友圈”已增至12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8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全球92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學員接受了相關技術培訓。
結合氣象探測系統的市場份額情況,可以統計出我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的市場集中度。2023年,我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市場集中度CR3和CR5分別約為23%和34%,可見我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一般。
2.產業鏈分析
氣象探測系統的上游市場包括原材料、基礎零配件和生產設備。中游包括氣象雷達、氣象衛星、氣象軟件和其他氣象探測設備。下游市場主要是氣象探測系統的應用市場 。
從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現有競爭者情況來看,行業集中度尚可,參與者數量規模不大,現有競爭情況一般;結合產業鏈的整體情況,由于上游廠商在芯片、電子元器件等領域的供應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有其涉及航空航天等領域,其技術附加值則更高,結合部分中游廠商正在開展前向一體化業務的現狀,可以認為供應商依舊存在一定的議價能力;由于消費者可選擇的產品較多,且廠商多通過招投標參與行業競爭,因此消費者具備一定的議價能力;由于氣象探測系統行業技術壁壘和資金壁壘逐漸增高,且行業內部存在一定競爭,因此進入者威脅相對較小;替代品威脅上,中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是與民生發展有一定關聯的行業,在業務提供上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不存在替代品,盡管行業依舊面臨海外廠商的威脅,但在國產自主替代的背景下,替代品威脅正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
目前,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氣象探測系統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研究分析
中國氣象探測系統的建設歷程與國家氣象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關。從基礎業務建設階段到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正處于高質量發展時期。氣象探測系統的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和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有了顯著提升 2 。
中國氣象局等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強調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推動氣象探測系統向智慧氣象服務轉變 。
氣象探測系統行業主要由國有企業和具備軍工、航天等資質的企業組成。行業競爭相對較小,企業通常專注于氣象探測系統的部分細分業務。氣象雷達、氣象衛星、氣象軟件和其他氣象探測設備領域有代表性企業 。
統計得到中國氣象探測系統的市場份額結構。總體來看,航天宏圖、國睿科技以及中科星圖分別占據我國氣象探測系統市場份額的前三位,分別占比9%、8%和6%。
中國氣象局全球天氣數值預報模式(CMA-GFS4.0)投入業務運行,分眾式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再上新臺階,新增67部天氣雷達,新增兩顆風云氣象衛星投入業務運行,中國氣象衛星廣播系統(CMACast)轉星升級,新增4架高性能人工增雨作業飛機,全國氣候可行性業務技術體系基本建立,建成新一代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平臺,高質量氣象數據收集處理能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我國在氣象探測系統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例如,在地面觀測系統方面,我國自主研制了多種自動化觀測設備,并實現了鄉鎮全覆蓋;在高空觀測系統方面,我國成功發射了風云四號A星和風云三號D星等多顆高性能氣象衛星,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極軌衛星接收網絡;在雷達探測系統方面,我國實現了雙偏振天氣雷達的批量生產和應用,并開展了相控陣天氣雷達的研制工作。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中國氣象探測系統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