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的國家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已成為礦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煤炭、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礦產資源開發,將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造成擾動。
隨著我國經濟加快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轉變,國家對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視,生態治理行業面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生態修復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在適當的人工措施輔助下,恢復生態系統原有的保持水土、調節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和開發利用等經濟功能。
礦山生態修復即礦山領域的生態修復。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系統包括開挖、壓占、坍塌、水土流失、尾礦砂庫等,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很大了位移,是一種典型的退化生態系統。目前礦山生態修復的方法一般有穩定化處理和生物修復處理兩種。
礦山生態修復行業產業鏈
上游產業鏈主要包括礦山生態修復的技術研發、材料供應和設備制造等環節。技術研發環節是礦山生態修復的核心,涉及土壤修復、水體凈化、植被恢復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材料供應環節則提供生態修復所需的土壤改良劑、植物種子、微生物制劑等關鍵材料。設備制造環節則專注于研發和生產用于礦山生態修復的各種機械設備和工具。
下游產業鏈則主要關注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管理和維護等環節。這些環節包括生態修復工程的設計、施工、監測和評估等,旨在確保修復工程的質量和效果。同時,下游產業鏈還包括礦山生態修復后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例如恢復土地的農業利用、林業利用或旅游開發等。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礦山生態修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近年來,我國推動了大量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落地。“十三五”期間,國家在汾渭平原、京津冀周邊以及長江干支流重點區域部署了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治理修復廢棄礦點近千處、面積超2.5萬平方千米。
2021年1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意見》將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納入重點領域,針對歷史遺留礦山存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實施地質災害隱患治理、礦山損毀土地植被恢復、破損生態單元修復等,重建生態系統,合理開展修復后的生態化利用;參與綠色礦山建設,提高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隨著資金投入的增加和技術水平的提升,礦山生態修復市場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開始投入到這個行業中,推動其快速發展。
《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強調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
政策利好背景下,生態環境建設與生態治理等需求將持續活躍,行業中長期成長空間更加廣闊。未來,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可與土地開發、產業發展、城鄉建設有機結合。通過對礦山生態修復、產業空間重構等路徑的優化,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礦山生態修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