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3D打印飛機起落架主體在武漢面世
3月11日,在位于光谷的武漢天昱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的廠房內,華中科技大學張海鷗教授看著3D打印出來的“活塞桿輪軸”表示,這是全球首款3D打印飛機起落架的主體部分,既有技術顛覆性突破,也有生產要素的創新,屬于新質生產力,接下來會進行上機實驗。
據報道,這款“活塞桿輪軸”呈T型,長150厘米、直徑為40厘米、重達240千克。直到 2019 年,華中科技大學張海鷗教授與他的團隊研發出了世界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鑄鍛銑一體化”3D 打印新型工業母機,克服了之前常規機床生產中“鍛鑄分離”、3D 打印中“有鑄無鍛”等問題,實現了對產品質量的控制。
張海鷗教授表示,3D 打印飛機起落架,只需用到傳統制造工藝的 10% 的材料,不僅降低成本而且還減少污染,經檢測強度、斷裂韌度超過傳統工藝制造的鍛件。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工作與生活的邊界逐漸融合,使得打印需求從家庭用戶到企業用戶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趨勢。為了順應這種變革,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期待能夠獲得高性能的打印產品,以滿足他們對易用性、性價比、穩定性以及可靠品質的追求。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3D打印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類比傳統的減材制造技術,3D打印具備定制化、低損耗、精密制造等優勢。傳統減材制造工藝指通過設備對原材料進行車、銑、刨、鉆等加工流程。相比傳統減材 制造,3D打印在設計過程中可實現定制化非標生產,生產中不需要提前準備模具,且 廢料相比傳統制造有所減少。
此外,部分應用于精密制造領域的零件,在生產過程中 可能遇到模具無法生產、人工制造精度不足、內部構造過于復雜等因素掣肘,僅能通過3D打印生產。
3D打印產業現狀分析
3D打印的應用已拓展至工程機械、建筑、文物、個性化穿戴、體育、影視等領域,但相較豐富的制造業應用場景需求,3D打印要想滿足各領域的應用仍需深耕細作,在更多領域的應用場景潛力還有待挖掘。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外企業通過自主研發、企業并購等方式,不斷完善產業鏈布局,逐漸涌現出了一批行業領先企業,產業與技術集中度越來越高,并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專利布局。
據統計,2022年我國3D打印企業融資總額達到64億元。其中,最高融資案例“花落”光固化3D打印廠商浙江迅實科技有限公司,融資金額達到1億美元。此外,北京中航邁特、江蘇威拉里、安徽中體新材、西安賽隆等金屬3D打印設備及粉末材料廠商,拿到了數千萬元至3億元不等的融資。
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50家3D打印產業被調研企業中,具有融資需求的企業超過20家,總額達到32.2億元。
基于上述 3D打印特點,未來發展方向主要為定制化和復雜結構件的生產。3D打印成本端對規模經濟敏感程度低,并不像傳統制造工藝,隨著產量的提升而實現降本增效。
值得注意的是,3D打印也存在明顯短板:3D打印機售價高、產品制作時間長,不具備規模經濟性,大批量產品的生產成本明顯高于傳統加工方式;打印材料價格較高,種類非常有限,材料強度、加工精度等方面與傳統精密加工方式仍存差距。
總體來看,3D打印與傳統制造工藝各有千秋,二者不是替代關系,未來應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作用。
3D打印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3D打印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3D打印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預測未來3D打印業務的市場前景,以幫助客戶撥開政策迷霧,尋找3D打印行業的投資商機。
想要了解更多3D打印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3D打印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