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療行業近年來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隨著人們對健康和養生的關注度不斷提高,足療作為一種健康的休閑方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接受。
足療在中醫文化中,足浴療法源遠流長,它源于我國遠古時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傳統。古人曾經有過許多對足浴的經典記載和描述: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其中以中老年人為主,也是各種慢性疾病的高發人群。他們由于年齡偏大,行動不便,收入偏低,身體狀況較差,出現意外的機會較多,所以這類人群是對健康需求最多的服務對象,也是要求對健康服務見效快、收費低的主要群體。
導致人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大幅度上升的因素是自身因素和環境因素引起的身心慢性疾病,大多無特效藥物,而且治療期相當長,有些病甚至需要終生治療,由于投入的資金、時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有時是一般家庭難以承受的。造成患者的生存狀態也不樂觀,痛苦和不便將一直伴隨終生,可以說,控制這些慢性疾病的發生比治療更為重要。
據統計,平均每130個人中就有1個人從事足療行業,同時,每6500個中國人里面,就有一個經常光顧足療店的人。這表明足療行業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正在逐漸提高。從服務種類和經營模式來看,足療行業也在不斷創新和豐富。傳統的足浴、按摩等服務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市場上出現了推拿、針灸等多種形式的足療服務。同時,經營模式也日趨多樣化,線上店鋪和社交場合足療等新模式不斷涌現,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個性化的選擇。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足療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投資風險預測報告》顯示:
不同年齡、性別、區域消費者在項目和服務上偏好不同,如華東人民偏愛泰式風情;華北人民更愛石療等網紅手法。消費者消費目的中,占比最重的為緩解疲勞占比最重,占比81.9%,其次為減輕身體酸痛,占比為64.5%。根據數據顯示,中國足療行業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321億元上漲至2021年的378億元,較2020年增加57億元。根據數據顯示,中國足療按摩行業區域分布中,山東占比最重,占比12.9%,江蘇占比第二,占比10.3%,河南占比7.4%,河北占比7%,貴州占比7.55,廣東占比7.2%。其他地區占比47.7%。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足療按摩行業新增企業數量在2019年達到峰值,新增企業數量為29749家,2020年開始呈現下降態勢,2022年中國足療按摩行業新增企業數量為13142家,2023年1-3月中國足療行業新增企業數量為1268家。足療行業的企業規模化發展也越來越明顯。大型連鎖足療保健機構開始成為市場主流,品牌效應成為企業贏得市場的關鍵。這些企業通過提供優質的服務和獨特的足療體驗,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并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然而,盡管足療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和創新能力,以應對同質化競爭和其他服務行業的競爭。同時,行業標準不一等問題也亟待解決,以確保行業的健康和規范發展。
足療行業經過幾十年比較規范的市場化發展運作,已經逐步從單一的浴足服務向足療行業、免費洗浴、免費自助餐、免費供應客房綜合服務轉型。因此,促進足療中心向多服務功能、休閑中心轉變,形成集足浴、按摩、餐飲、客房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閑場所,將成為足療行業發展的方向。隨著人們的物質水平的提高,對精神層次的最求也越來越高,不但裝修要高貴,服務設施完善、服務水平也要提高,總體來說未來幾年足療行業的發展將會是大力發展的時機,前景無限廣闊。
由于足保健場所的市場潛力大,同時投資額低、風險低。店堂從房租、裝修到購置物品設施,整體投資只有幾十萬元。因此,在國家缺乏全面整體宏觀調控下,不法店家滋生蔓延、大行其道。在沒有樹立起這一行業的行業規范前提下,店家隨意經營,正規經營的商家得不到良性的竟爭環境,消費者得不到健康的消費觀念引導,從而使種種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經營滋生蔓延甚至成為了行業的主流。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注重身體的保養和放松。足療作為一種有效的放松方式,能夠緩解疲勞,改善睡眠質量,因此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預計未來足療行業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市場前景廣闊。隨著足療行業的快速發展,行業規范化發展將成為必然趨勢。政府將加強對足療行業的監管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同時,足療企業也將自覺遵守行業規范,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和信譽度。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足療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投資風險預測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