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醫用機器人行業受到國家政策的重點支持,《《關于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加快推進機器人和醫學人工智能在基礎理論、共性關鍵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的突破,推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機器人5G遠程手術、腦機接口輔助康復系統等新技術新產品加速應用。推動機器人在醫院康復、遠程醫療、衛生防疫等場景應用。在政策的支持下,醫用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版醫用機器人市場行情分析及相關技術深度調研報告》分析:
人工智能和醫用機器人是我國醫學裝備領域最活躍、最具領先突破水平的領域。從中國市場醫療機器人產品價格來看,國產醫療機器人價格稍低于進口醫療機器人價格。其中,手術機器人、配藥機器人和膠囊機器人價格較高。
手術機器人是醫療機器人的一種細分領域,可通過清晰的成像系統和靈活的機械臂,以微創的手術形式,協助醫生實施復雜的外科手術,通常由床旁機械臂系統、外科醫生控制臺和可視化系統等組成,可分為腹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等不同類型。
相比傳統手術,手術機器人能精準復現醫生手術操作,具有靈活精準、抗疲勞輻射、視野大且清晰、過濾震顫、創口小恢復快、出血少并發癥少、直覺自然、易于學習等優勢。由于技術壁壘較高,布局該賽道的國內廠商有限,未來將成為市場前景最廣闊的醫療機器人。
近年,醫療機器人成為智慧養老模式下的首選養老設備,除陪護機器人外,在人工智能時代下,康復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等都將得到更普遍地應用,促使醫療機器人加速發展。在人工智能時代下,康復復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等都將得到更普遍地應用,例如穿戴式“腰部助力外骨骼機器人”,可以幫助老人搬動物品,康復機器人可以協助老人更好地恢復肌肉運動等等。
據數據統計,我國醫用機器人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2022年我國醫用機器人市場規模為6.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34.8%。展望未來,隨著許多投資人士看好醫用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龍頭醫療科技企業紛紛布局醫用機器人。
在中國醫療機器人企業覆蓋的業務中,位于中游的醫療機器人整機生產企業中,主營康復機器人和輔助機器人的數量占比較高,均超過30%。國內已有10余家康復機器人企業完成一輪或多輪融資,整個賽道國內大概有20~30家企業,競爭激烈,且產品的同質化比較嚴重,企業之間將從臨床進度、技術優勢、營銷能力、銷售能力、產品價格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競爭。
此外,醫療機器人產業呈現明顯的區域集聚現象,北京、深圳、上海三地匯集了我國醫療機器人領域近半數的優秀企業。綜合區域分析,京津冀地區13家、長三角地區19家、珠三角地區16家、中部地區9家、東北地區5家。京深滬三個一線城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實力最為雄厚,長三角地區由于在醫療設備領域擁有完備的產業鏈條、豐富的市場渠道,已經占據醫療機器人領域區域發展的制高點,珠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地區緊隨其后。
我國醫用機器人產業市場分析
近半年來,鍵嘉醫療、術銳機器人、精鋒醫療、思哲睿等手術機器人公司紛紛拋出上市計劃,尋求資本市場的支持。相較于該細分賽道已上市的天智航(688277)、威高骨科(688161)、微創機器人B(02252.HK)等公司,上述未上市公司正在與時間賽跑,處于手術機器人產品開發、臨床試驗階段,排隊申請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而從以往經驗來看,一旦其獲得手術機器人注冊證,將迅速轉場到資本市場。
目前就手術機器人賽道而言,創立于1995年的美國直觀醫療公司(Intuitive Surgical, Inc.)可謂是絕對的龍頭公司,憑借一己之力創造出腹腔手術機器人市場。
從二級市場上看,直觀醫療公司從2000年6月上市以來,如果按照后復權計算,其股價從IPO時的9美元飆升至1313美元(后復權),23年來復合收益率超過24%,股價平均每十年翻三番,當時投資者如果買入價值1萬美元股票,現在的市值將超過145萬美元。
根據MarketsandMarkets統計,2022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為85億美元,其中直觀醫療公司收入62.22億美元,按照收入計算全球的市場份額超過73%,就像當年微軟統治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一樣具有絕對壟斷地位。有機構預測到2027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年復合增長率仍可達到16.6%,達到184億美元。
從發展路徑來看,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也走了直觀醫療的相似路徑,威高骨科、精鋒醫療、微創醫療機器人和思哲睿等公司都是先通過高校承擔國家科研攻關高端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項目,建立起自主知識產權后進行商業開發或直接創業。
就當下所擁有的技術專利而言,國內企業還在努力追趕階段。根據企業招股說明書,精鋒醫療批準和正在申請的專利超過了430項,思哲睿擁有160項有效專利,微創醫療機器人在中國境內共持有102項專利。
目前國內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是“1+4”的競爭格局,美國直觀醫療一家獨大,國內有精鋒醫療、微創機器人、思哲睿和威高四家公司,其產品都獲得了國家藥監局批準。
從2006年我國引進第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到2018年底全國也只有87臺,而2021全年銷售高達73臺,幾乎接近歷年總和,人們從吃驚、懷疑到信任。截至2022年底,直觀醫療在中國市場有大概330臺手術機器人,而最近4年一共銷售了243臺,占全部國內總量的74%,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全年在國內完成了10萬例手術,可見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開始大規模商業化。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巖在醫療機器人創新發展論壇上介紹,2021年以來,我國已有40多款醫用機器人獲批上市,涵蓋骨科、神經外科、口腔等多個領域,機器人臨床應用范圍也在持續擴大。醫用機器人的精準應用,改變了很多學科的手術方式,也讓更多患者受益。
相比于傳統開顱手術,“SR1-3D結構光”手術機器人能避開腦部密集的血管、神經,協助醫生精確選擇手術區域,精準實施血腫抽吸、病變切除等。手術骨孔的直徑可縮小到2至3毫米。這套設備目前已實施了1.8萬余臺手術。技術人員還對這套設備進行了“瘦身”,開發出重量僅有1.4千克的“便攜版”,可在床旁開展急診手術。
在大會舉行的智能醫療器械創新發展專題論壇上,《2023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約90億元,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221億元。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醫用機器人市場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版醫用機器人市場行情分析及相關技術深度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