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認為,信息消費是一種直接或間接以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為消費對象的經濟活動。進入21世紀,全球范圍內,信息消費每增加100億元,能帶動國民經濟增長300多億元;在美國、日本的人均信息消費支出分別為3400美元和2400美元,而我國僅為631美元,我國的信息消費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形式多樣的信息產品廣泛進入到百姓家中,信息消費逐漸顯現出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從全球信息產業發展來看,信息消費涵蓋生產消費、生活消費、管理消費等領域,覆蓋信息服務,如語音通信、互聯網數據及接入服務、信息內容和應用服務、軟件等多種服務形態;覆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多種信息產品;還包括基于信息平臺的電子商務、云服務等間接拉動消費的新型信息服務模式。
信息經濟時代,信息產品是人們消費的主要對象,而信息具有累積性和非消耗性。信息需求與信息占有之間互為增長條件。因此信息消費的過程,實質也是一個信息不斷創新和增值的過程。
上海市近日印發《本市促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在服務消費各領域形成一批新增長點,全面提升上海服務消費的國際知名度、品牌集聚度、商業活躍度、消費便利度和政策引領度,服務零售額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50%。到2035年,形成資源集聚和輻射全球市場的高品質、創新型、數字化、融合化、綠色化服務消費新體系,服務零售額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60%。
《實施方案》提到,促進信息服務消費產品研發。鼓勵企業圍繞“5G+”“VR+”“AI+”“北斗+”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元宇宙、區塊鏈等融合示范應用場景。聚焦文旅消費、職業培訓、醫療健康等領域,推動建立一批標桿示范場景,形成一批元宇宙應用。支持在智能化教育教學、自動駕駛等領域構建示范應用場景。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信息消費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未來發展規劃研究報告》分析:
在信息社會里,由于信息網絡的發達,廠商及消費者之間的雙向快捷的交流成為可能,消費者的需求信息讓廠商迅速掌握,廠商就能按照定貨生產適銷的產品,減少存貨積壓。而且利用信息網絡的數字經濟領域,追加生產和銷售成本幾乎等于零,這樣就可以使廠商大幅度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收益,同時又能為消費者進行多樣化選擇提供極大的便利,使他們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
可見,消費的信息化使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消費者可通過信息網絡加入到生產者生產活動過程中去,參與商品的設計和與質量監督。消費者與生產者共同創新,有利于增加信息和物質財富。
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6.4%,我國網民規模、國家頂級域名注冊量均為全球第一。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年輕人群網絡使用程度更深,其對移動互聯網的高度依賴將持續鞏固線上消費習慣;另一方面,隨著農民群體對智能手機等數字化“新農具”應用技術不斷提升,以及我國加速推進智能終端的適老化和信息無障礙改造,信息消費群體覆蓋面有望進一步拓展。
綜上所述,信息消費行業未來趨勢將朝著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自動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可持續性、綠色化、社交化、人文化等方向發展。這將為信息消費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企業不斷創新和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報告對我國信息消費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信息消費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信息消費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消費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信息消費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未來發展規劃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