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39萬億斤
《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實施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邁上1.1萬億斤、1.2萬億斤、1.3萬億斤的臺階。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39萬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
當前,春耕備耕已由南向北逐漸展開。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明確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
如何確保完成1.3萬億斤以上的目標?
計劃報告提出,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布局建設糧食產能提升重點縣,加強作物田間管理和技術服務指導,完善化肥保供穩價應對機制,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控和農業防災減災救災等工作。
中國糧食作物主要由谷物、豆類和薯類組成,習慣上又稱為中國有四大糧食作物,即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種植相關企業分布廣泛,地域差異較大。中國人口占全球19%,但耕地只占全球9.5%,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消費者從“吃飽”向“吃好”轉變,食物消費結構持續升級。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與其他國家相比,農業水平較為薄弱,所以我國一直重視農業的發展,在生產和貿易兩方面都積極地給予支持和保護,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糧食加工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糧食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產業有待進一步發展。
糧食加工是指通過一定的工藝和技術手段,將原糧轉化為各種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多個環節,如清理、破碎、脫皮、碾磨、篩分、分級、制粉、成型等。
糧食加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糧食的食用品質、營養價值和加工效益,滿足人們對食品多樣化、營養化、方便化、安全化等需求。
糧食加工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連接谷物生產和食品供給的橋梁紐帶,也是節糧減損的關鍵環節。節糧減損等同于糧食增產,為糧食有效供給擴增“無形良田”,對于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還較低。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郴州糧油機械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杰俊說,一方面,我國大多數糧食加工企業加工方式相對粗放,如稻谷過度碾拋、油料高溫壓榨等,導致產品優品率低、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大部分糧食加工企業的規模偏小,副產品的量偏小,不易形成規模經營效益。雖然有些糧食加工副產物利用的技術已經過關,但投入大、產出低、產業化進展慢,一些企業不愿意投資,仍有大量糧食加工副產物被低值化處理或者被拋棄,因此糧食加工環節是糧食損失浪費較重的一個環節。
由于經營規模偏小、糧食加工企業購買糧機的能力低,加上加工設備老化、性能下降、加工工藝落后,導致糧食加工企業加工的糧食產品質量和產出率不高、競爭力不強、經營成本偏高,在與外資建造的糧食加工企業的競爭中處于劣勢,不少民營糧食加工企業被淘汰出局。此外,國內糧機研發制造企業的競爭壓力也大,研發創新投入不足,機床設備更新升級慢,國內糧機的穩定性、可靠性與國外知名品牌的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糧食加工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糧食加工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糧食加工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預測未來糧食加工業務的市場前景,以幫助客戶撥開政策迷霧,尋找糧食加工行業的投資商機。
想要了解更多糧食加工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糧食加工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