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加工是指通過一定的工藝和技術手段,將原糧轉化為各種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多個環節,如清理、破碎、脫皮、碾磨、篩分、分級、制粉、成型等。
糧食加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糧食的食用品質、營養價值和加工效益,滿足人們對食品多樣化、營養化、方便化、安全化等需求。
2023年糧食產量69541萬噸
全年糧食產量69541萬噸,比上年增加888萬噸,增產1.3%。其中,夏糧產量14615萬噸,減產0.8%;早稻產量2834萬噸,增產0.8%;秋糧產量52092萬噸,增產1.9%。谷物產量64143萬噸,比上年增產1.3%。其中,稻谷產量20660萬噸,減產0.9%;小麥產量13659萬噸,減產0.8%;玉米產量28884萬噸,增產4.2%。大豆產量2084萬噸,增產2.8%。
圖表:2019-2023糧食產量
糧食增產的背后既有國家啟動大面積增產行動的支撐,也有千千萬萬種糧大戶的努力。2023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達779.4斤,比上年提高5.8斤,單產提高對增產的貢獻達到58.7%。其中,300個重點縣單產提升對增產的貢獻達到73%以上,在局部地方受災較重的情況下,有效對沖了災害影響。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糧食加工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
河南省2023年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324.9億斤,連續七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其中秋糧產量614.8億斤、增長3.3%,增速居全國糧食主產省第一。我國有13個糧食主產區,總產量占全國80%以上,是糧食提產能、保供給的重頭大頭。發展糧食加工業是糧食主產區推動農民增收致富、區域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糧食加工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連接谷物生產和食品供給的橋梁紐帶,也是節糧減損的關鍵環節。節糧減損等同于糧食增產,為糧食有效供給擴增“無形良田”,對于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在濱州的玉米產業鏈條上,從玉米到淀粉、再到結晶葡萄糖、再到結晶果糖,依次分別升值1.2、1.57、2.93倍,原料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實現同等經濟價值用糧減少。大豆產業鏈條上,開發生產大豆蛋白系列產品210余種,探索形成“初加工-深加工-精深加工-健康食品”新型產業鏈。同時,通過加大糧食副產物及廢棄物循環利用,實現變“廢”為寶、降本增效。比如,中裕食品利用廢棄物液態酒糟研發出純糧液態飼料,降低養殖環節成本同時減少污染,年節約糧食2萬噸以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細加工的糧食產品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不過,我國糧食適度加工水平亟待提高。據調查,目前我國粳稻出米率平均為65%左右,秈稻為63%左右。應用適度加工生產技術,出米率可提高3%—5%,一噸稻谷可增加30—50公斤大米產量,以大米每公斤6元計,每噸可增加效益180—300元。
此外,提升我國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也是推進糧食加工環節節糧減損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推動糧食加工副產物利用從低值化向高值化轉型,提高糧食附加值,是糧食加工企業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重要途徑。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還較低,如米糠綜合利用比例不足20%,而日本可達90%。
國家對食品安全及糧食保障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目前正在向規模化、智能化、營養健康的方向持續發展,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同時行業內頭部企業仍在持續新建及擴建產能,以構筑規模生產優勢,行業集中度水平持續提升,行業整體處于上行發展周期。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糧食加工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