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下,裝配式建筑行業呈爆發式增長。根據政策指引,2025年裝配式建筑行業的滲透率將達到30%以上,若以我國每年新增城鎮新建建筑面積約21億平方米估算,屆時新增裝配式建筑面積將達到6.3億平方米以上,保證了未來5年的年復合增速在17%以上。考慮到實現一定規模效應后的裝配式成本將顯著下降,而傳統建造成本上升的趨勢是不可逆的,因此裝配式將成為市場化選擇,屆時實際需求可能實現更快的增長。
一、裝配式建筑行業海外市場經驗分析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裝配式建筑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對標海外市場。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裝配式建筑行業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裝配式建筑的市場滲透率高達32%-70%。對標海外成熟市場,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目前只有不足5%的市場滲透率,遠低于發達國家。
日本發展經驗
日本裝配式建筑行業的興起源自二戰后日本房屋損毀,快速解決居民住宅不足的迫切性。自此,裝配式建筑的標準化、模塊化理念開始形成,政府主導下,經濟激勵政策完善,并于80年代末發展成熟。期間,日本裝配式建筑經歷了規格量產型-企劃量產型-追求高附加值-資源循環利用等階段。目前,日本裝配式建筑滲透率甚至已接近90%,以低層住宅木結構和多高層集合住宅PC結構為主,具有大規模批量生產標準產品,同時滿足多樣化需求的領先經驗。
德國發展經驗
德國裝配式建筑的早期大規模應用主要為解決戰后住房的短缺問題。建造方式嚴重依賴預制混凝土大板技術體系,并于90年代之前受到普遍歡迎。但受限于當時《雅典憲章》城市規劃指導思想的局限性,以及經濟及技術條件的限制,PC建筑過分強調整齊劃一,建筑單元、戶型、建筑構件大量重復使用,德國大板建筑如今已飽受"建筑單調、僵化、死板,缺乏特色,缺少人性化"等詬病,部分項目已被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建筑的個性化,設計的精細化、強調建筑耐久性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建筑構件大量實行標準化、模數化。
二、裝配式建筑行業集中度的提升
行業集中度提升之下,未來鋼結構領域強者恒強的局面將更加明顯。根據中建科工公司債募集說明書,美國鋼結構行業CR3占比超過50%,其集中度提升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由于重型鋼結構、空間鋼結構建筑的總承包商往往要求承接商擁有一級建筑資質和優秀的過往項目業績,因此在工程端形成擁有優秀項目積累的企業強者恒強的局面;二是鋼結構產品的交通運輸成本較高,在加工端進行全國性布局的企業能夠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參照國外經驗,同時擁有資質優勢、項目優勢、資金優勢以及智能化平臺和產業鏈資源的龍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將占據較大優勢。
1.集中度提升要點一:工程端績優企業強者恒強
相較于技術門檻較低的輕鋼結構,重鋼結構、空間鋼結構領域通常用于地標建筑的建設,其對施工難度、技術要求更高,項目發包方往往會著重考慮承接方歷史施工經驗,擁有一級、特級資質的鋼結構企業,因其具備多個大型一號工程的施工經驗,打造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在承攬大型工程時更容易吸引客戶。
2.集中度提升要點二:加工端擴產企業圈地為王
制造加工環節利潤水平較低,利潤提升困難。上游鋼鐵行業發展較成熟,鋼材定價受進口依存度高的鐵礦影響較大,使得中游企業面對上游環節的議價能力相對有限,單純的制造加工環節利潤水平較低,且受成本端價格波動影響較大,這一環節的利潤提升需要企業在產能規模、智能制造和內部管控上持續精進,即帶來資本開支的壓力,又提出內部治理的要求。
三、裝配式建筑市場滲透率有待提高,下游業務增長潛力足
國內鋼結構行業發展時間較短。2001年,住建部發布《鋼結構住宅建筑產業化技術導則》,制定了鋼結構住宅發展的總體原則和相關規定,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鋼結構住宅。以2008年奧運會為契機,鋼結構熱潮出現,相關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也逐步完善,共同促進了鋼結構建筑普及,使之廣泛應用于建筑、鐵路、橋梁和住宅等方面。由于鋼結構具備重量輕、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節能環保、可塑性強等優點,在公共設施、住宅、工業廠房、海洋石油平臺等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根據產品屬性,鋼結構可以分為輕型鋼結構、多高層重鋼結構、空間鋼結構、橋梁鋼結構、電力鋼結構和海洋石油鋼結構。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基建、住宅、能源開發、工業廠房等方面仍將繼續為鋼結構提供增量市場需求。
裝配式建筑的上游主要是水泥、鋼鐵、木材等原材料以及構件生產和組裝設備,中游是各類預制構件的生產商及現場組裝的承包商,下游是建筑項目開發商。PC構件廠作為生產商,依賴上游的研發設計和下游的施工管理,如遠大住工。一個典型的PC項目流程包含研發、設計、生產、施工、運營及維護等環節。其中,PC構件生產工藝流程包含4個步驟:(1)模具組裝,(2)安裝鋼筋,(3)攤鋪、澆筑、振動及養護,(4)脫模和成品檢驗。由模具組裝到脫模,完成一輪PC構件生產需要8-24小時。
四、裝配式建筑行業典型PS企業分為兩種經營模式:
1)以鋼結構制造為主,采用制造加工費+原材料價格的定價模式經營,通過低成本戰略實現競爭優勢,如鴻路鋼構。
2)從設計到加工制造、現場安裝的全產業鏈覆蓋,加工制造產能主要用于自供,通過承攬鋼結構工程總承包或專業分包工程賺取設計、施工費。以中建鋼構、精工鋼構為代表的大部分鋼結構企業采用了這種經營模式,通過在技術專利、工程業績方面的不斷積累,形成一定競爭優勢。
更多裝配式建筑行業深度分析,請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裝配式建筑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