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日消息,該所與合作單位的科研人員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鋨-160、鎢-156。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并被美國物理學會的Physics雜志在線報道。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量子多體系統。不同數量的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具有不同性質的原子核,科學家們把它們稱為核素。合成和研究新核素,不僅對認識物質結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為理解天體環境的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是探索自然奧秘的重要手段。
依托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研究團隊利用充氣反沖核譜儀SHANS,通過熔合蒸發反應合成了新核素鋨-160和鎢-156。鋨-160(中子數為84)具有α放射性,而鎢-156(中子數為82)具有β+衰變的放射性。團隊測量了鋨-160的α衰變粒子能量、半衰期及鎢-156的半衰期等性質。
通過系統分析新測量數據和已有數據,研究人員發現當原子序數大于68時,中子數為84、85的同中子素的α粒子預形成概率逐漸變小,揭示了中子數為82的殼效應在缺中子核素中增強的現象。進一步的研究認為該效應增強的原因在于不斷逼近可能較穩定的雙幻核——鉛-164 (質子數為82、中子數為82)。
該研究首次明確給出了中子數為82的中子殼在缺中子核素一側的演化情況,同時使我國的新核素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核區。
核磁共振儀器被譽為“尖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對于心腦血管、神經和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影像診斷有重大意義,但生產技術長期被國外封鎖。
2023年,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制成功并開始量產,這一突破性創新將造福大量患者。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現代醫學領域。長期以來,這項技術設備掌握于幾家國際大公司手中,采購成本極高,間接加重了患者負擔,打破壟斷勢在必行。
核磁共振設備涉及大量高精尖核心部件,只靠一家企業的研發資源力有不逮。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企業緊密合作、協同攻關,助推國產核磁共振儀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從競爭格局來看,全球醫學影像市場近70%的份額被GPS占據。在中國市場也不例外,2021年,據醫招采公開數據統計,國內共采購1061臺超導MRI系統(含1.5T、3.0T及其他品種),GE、Siemens和Philips分別占據28%、25%和18%的市場份額,銷售金額占比分別為31%、29%、20%,國產化率仍有待提升。
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于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放射治療產品、生命科學儀器及醫療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據統計,2018~2021年聯影醫療MRI設備收入從6.55億元增長至15.29億元,復合增速為32.6%,2021年收入占比21%,為公司第二大的業務。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一種無創的醫學成像技術,它通過檢測人體組織中的氫原子的信號來獲取圖像。
核磁共振儀能夠檢查不少疾病,腫瘤、心臟病等一些疾病的病灶,在這種“照妖鏡”下一般都無所遁形,因此它被認為是很多醫生發現病灶的“鷹眼”。
核磁共振儀利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是繼CT后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應用于醫學領域。
其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空間定位準確、組織分辨率高和圖像更清晰等優點,可幫助醫生“看見”不易察覺的早期病變,并且該方法并無任何放射性,完全不必擔心相關檢查會對身體造成輻射損傷。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核磁共振設備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然而,由于構成核磁共振儀器的部件超導磁體成本高,頻譜儀、射頻系統、計算機圖像重建系統等技術難度高,加之巨頭壟斷等因素,核磁共振儀的購買價格與維護價格昂貴,被譽為尖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
核磁共振儀利用強大的磁場和無線電波脈沖來激發和探測氫原子的信號,人體組織中的水分子是由氫原子組成的,因此核磁共振儀可以提供有關人體內部結構和功能的詳細信息。
針對國產核磁共振儀,同樣也具備較為優秀的特點以及功能,比如強大的磁場、多種成像模式、快速成像技術、先進的圖像處理以及分析功能,最重要的一點是其安全性。
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中國核磁共振設備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
從型號來看,從MRI的型號保有量來看,國內MRI存量市場主要型號為1.5T為主,份額高達54%,而3.0T的因產品價格高且采購需經政府批準,保有率相對較低,只有15%,剩余的低端型號(1.0T及以下)合計占比約31%。
低端磁共振設備,一般為0.5T以下永磁型磁共振,有運營成本低、磁體開放度好,價格“親民”等優點。但其影像質量、序列、臨床應用等與超導磁共振有一定的差距。
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及分級診療的推進,永磁型MRI將主要服務于基層醫療機構,憑借其運營成本低、磁體開放度好的優勢滿足基層醫療機構初診的臨床檢查需求。永磁型MR設備作為基礎檢查設備,已基本實現進口替代。
國內廠家生產的超導型MR以1.5T為主,在國家支持性政策的驅動下,我國MR設備企業加速創新,在核心部件的研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漸打破跨國公司的市場壟斷格局。東軟醫療等多家本土企業已自主研發1.5T MR設備,開始加快此類產品的進口替代進程。
報告對我國核磁共振設備市場的發展狀況、供需狀況、競爭格局、贏利水平、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分析。報告重點分析了核磁共振設備前十大企業的研發、產銷、戰略、經營狀況等。
想要了解更多核磁共振設備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核磁共振設備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