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金融監管總局正式發布《固定資產貸款管理辦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辦法》《個人貸款管理辦法》(以下簡稱“三個辦法”),7月1日起施行。
對于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金融監管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
一是合理拓寬固定資產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的用途及貸款對象范圍,優化流動資金貸款測算要求,滿足信貸市場實際需求。
二是調整優化受托支付金額標準,適度延長受托支付時限要求,提升受托支付的靈活性。
三是結合信貸辦理線上需求,明確視頻面談、非現場調查等辦理形式,適配新型融資場景。
四是明確貸款期限要求,引導商業銀行有效防范貸款期限錯配風險,進一步優化貸款結構。
五是進一步強化信貸風險管控,推動商業銀行提升信貸管理的規范化水平。
六是將《項目融資業務管理規定》作為專章納入《固定資產貸款管理辦法》。
在貸款期限方面,該負責人介紹,本次修訂明確,一是固定資產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十年。確需辦理期限超過十年貸款的,應由貸款人總行負責審批,或根據實際情況審慎授權相應層級負責審批。
二是流動資金貸款期限原則上不超過三年,對經營現金流回收周期較長的,最長不超過五年。三是個人消費貸款期限不得超過五年。個人經營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五年,對于貸款用途對應的經營現金流回收周期較長的,最長不超過十年。
此外,國家有關部門對于房地產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個人助學貸款、汽車貸款等的貸款期限另有規定的,繼續執行相關規定。
貸款用途方面,“三個辦法”合理拓寬固定資產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的用途及貸款對象范圍。對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以及采礦權等其他無形資產辦理的貸款,可根據貸款項目的業務特征、運行模式等參照《固定資產貸款管理辦法》執行,或適用《流動資金貸款管理辦法》。
同時,《流動資金貸款管理辦法》明確,流動資金貸款不得用于股東分紅,不得用于金融資產、固定資產、股權等投資,不得用于國家禁止生產、經營的領域和用途。
金融監管總局網站截圖在防控資金挪用方面,上述負責人介紹,“三個辦法”明確貸款人應在合同中與借款人約定,借款人出現未按約定用途使用貸款等情形時,如個人經營貸被挪用于房地產領域等,借款人應承擔的違約責任,以及貸款人可采取的提前收回貸款、調整貸款支付方式、調整貸款利率、收取罰息、壓降授信額度、停止或中止貸款發放等措施,并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貸款人應健全貸款資金支付管控體系,加強金融科技應用,有效監督貸款資金按約定用途使用。發現借款人挪用貸款資金的,應按照合同約定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管控。
在貸款流程上,本次修訂也進行了優化。包括對于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及二十萬元以下個人貸款,在非現場調查可有效核實相關信息真實性的前提下,可簡化或不再進行現場實地調查。對于金額不超過二十萬元人民幣的個人貸款,可通過電子銀行渠道進行簽訂。
在受托支付方面,上述負責人介紹,“三個辦法”優化調整了受托支付金額標準,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對于固定資產貸款,明確向借款人某一交易對象單筆支付金額超過一千萬元人民幣的,應采用受托支付方式。
對于流動資金貸款,規定支付對象明確且向借款人某一交易對象單筆支付金額超過一千萬元人民幣,應采用受托支付方式。
對于個人貸款,明確單次提款金額超過三十萬元人民幣的個人消費貸款,以及單次提款金額超過五十萬元人民幣的個人經營貸款,應采用受托支付方式。適度延長固定資產貸款受托支付時限,滿足相關合理需求。將固定資產貸款受托支付時限最長放寬至十日,并明確在不可抗力情況下可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具體的支付時限。
增加借款人緊急用款相關規定,提高受托支付靈活性。對于固定資產貸款、流動資金貸款及個人經營貸款,明確對貸款資金使用記錄良好的借款人,在合同約定的貸款用途范圍內,出現合理的緊急用款需求,貸款人經評估認為風險可控的,可適當簡化受托支付事前證明材料和流程,并于放款后及時完成審核。
此外,今后不再對受托支付走款占比進行考核。貸款人在發放貸款前應確認借款人滿足合同約定的提款條件,并按照合同約定的方式對貸款資金的支付實施管理與控制。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
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9.4萬億元,余額同比增長23.5%,增速比上年末低0.3個百分點,全年增加5.61萬億元,同比多增1.03萬億元。
2023年,我國普惠金融各領域貸款增長較快。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8%。創業擔保貸款余額同比增長5.2%。助學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2.4%。全國脫貧人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2%,全年累計發放9586億元。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普惠金融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貸款支持科創企業力度較大。截至2023年末,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21.2萬家,獲貸率46.8%,比上年末高2.1個百分點。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1.9%,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11.8個百分點。
獲得貸款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21.75萬家,獲貸率為54.2%,比上年末高0.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3%,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5.2個百分點。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民營經濟十分活躍,小微企業數量眾多,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對發揮高質量發展示范地和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截止2023年年末,深圳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6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2.3%,近5年年均增長30.4%;貸款戶數123.41萬戶,是2018年的4倍。深圳普惠貸款余額占全國的5.8%,規模僅次于浙江、江蘇、廣東等經濟大省,穩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眾所周知,普惠金融是世界性難題,根源在于小微企業貸款規模小、風險高、難度大等問題導致的融資難融資貴。但是,小微企業的活力又關乎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占市場主體比重超過90%的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因此普惠金融的發展質量是事關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事。
近年來,中國普惠金融的理念和實踐發生顯著變化,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在內的各類金融服務提供者紛紛涌現,國家層面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與方法也逐漸顯現出了效果,中國在普惠金融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2022 年 6 月,世界銀行發布了最新全球普惠金融調查(Global Findex)數據,中國多項普惠金融指標增長明顯,較多普惠金融核心指標位居中高收入經濟體前列。
國有大行在服務普惠金融領域各有千秋,且頭部的優勢已經顯現。從貸款余額規模來看,截至2022年末,建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規模位居第一,達2.35萬億元;農業銀行以1.77萬億元的規模排在第二;中國工商銀行以1.55萬億元的規模位居第三;中國銀行以1.23萬億元的規模位列第四;郵儲銀行以1.18萬億的規模排在第五;交通銀行則以0.46萬億元的規模排在末尾。
從貸款余額增速來看,六大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速依次為工商銀行 41.1%,中國銀行 39.34%,交通銀行 34.66%,農業銀行 33.8%,建設銀行25.49%和郵儲銀行23.04%。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要在未來五年基本建成高質量的普惠金融體系,努力實現基礎金融服務更加普及、經營主體融資更加便利、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更加有力、金融消費者教育和保護機制更加健全、金融風險防控更加有效、普惠金融配套機制更加完善的目標。
展望未來,從普惠金融指標體系的視角看,在可得性方面,銀行網點數量將總體保持穩定,智慧轉型持續穩步推進。隨著適老化、無障礙化改造深入實施,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金融服務可得性持續改善。政府性融資擔保的覆蓋面將繼續拓展,融資擔保放大倍數將穩步增加。
在質量方面,社會信用意識將持續增強,居民、小微主體信用檔案建檔率進一步提升。企業征信市場、地方征信平臺會有效促進信息整合共享,金融機構與普惠群體信息不對稱難題將持續緩解。
同時,消費者金融素養也將穩步提升,以金融教育、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普惠金融“三駕馬車”為一體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更加健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普惠金融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