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23年,儲能市場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之景:利好政策刺激,裝機規模大增,多元化技術示范開花,資本密集涌入,多地產業集群崛起。
我國新型儲能已投運裝機超3000萬千瓦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裝機規模。
從投資規模來看,“十四五”以來,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1000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拓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根據國家發改委/電科院預測,到2025年我國新型儲能市場裝機規模超30GW,2030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將達到1.5億千瓦。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表示,從技術看,新型儲能新技術不斷涌現,鋰離子電池儲能仍占絕對主導地位,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快速發展。2023年以來,多個300兆瓦等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100兆瓦等級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開工建設,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二氧化碳儲能等新技術落地實施,總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8年新型儲能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分析:
新型儲能技術是指新興的儲能技術,這是指利用電能保存有害物質和能量,或用來作為可替代的代替汽油和燃料能源。它可以把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能和熱能,以供日后使用。它的發展主要是為了替代傳統汽油和燃料能源,改善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水平,減少能源的分布不均性,提高能源供應的可靠性,以及實現區域能源互聯。
新型儲能配置靈活、響應迅速,更加適合新能源儲能消納。根據國家能源局,新型儲能主要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輸出電力為主 要形式,并對外提供服務的儲能項目”。新型儲能由于建設周期短、選址靈活、調節能力強,與新能源開發消納更加匹配,優勢逐漸凸顯。
新型儲能產業應用前景廣闊
近兩年,新型儲能政策利好密集發布,企業加碼布局,賽道競逐升溫。業內人士預計,隨著我國能源轉型不斷加快,“十四五”期間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將進入“快車道”,應用前景廣闊。
“新型儲能多應用場景發揮功效,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邊廣琦說,一是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儲能裝機規模約1236萬千瓦,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甘肅等新能源發展較快的省區。二是提高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平,獨立儲能、共享儲能裝機規模達1539萬千瓦,占比呈上升趨勢,主要分布在山東、湖南、寧夏等系統調節需求較大的省區。三是服務用戶靈活高效用能,廣東、浙江等省工商業用戶儲能迅速發展。
我們的報告《2024-2028年新型儲能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
廣東已明確提出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廣東“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去年以來,全省在政策體系完善、關鍵技術攻關、重大項目建設、應用場景開拓等方面系統發力,同時錨定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目標,將打造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型儲能產業創新高地。
《上海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上海正在以人才、技術、資本、軟件等綜合優勢助力儲能賽道發展。目前,上海的新型儲能企業覆蓋了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氫儲能等不同技術路線。
大部分新型儲能項目未能實現全面商業化
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陳海生:目前,大部分新型儲能項目未能實現全面商業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儲能系統本身價格還有待進一步降低。可通過儲能系統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減少模組投資成本,同時提升儲能循環壽命,降低儲能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
二是儲能的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仍需完善。完善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等電力市場機制,推動市場發現“真實”的電力、電量供需價格,為儲能靈活性資源提供公平的交易環境,有利于加快新型儲能商業化進程。
新型儲能行業報告對國際、國內新型儲能行業市場發展狀況、關聯行業發展狀況、行業競爭狀況、優勢企業發展狀況、消費現狀以及行業營銷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總結中國新型儲能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新型儲能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
想要了解更多新型儲能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8年新型儲能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