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制藥董事會主席謝其潤表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南方總部是中國生物制藥為響應這一國家戰略做出的重要布局,也是中國生物制藥立足灣區,鏈接世界的重要平臺。南方總部目前已引入包括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拉尼蘭諾、軟霧吸入藥械平臺Softhale和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等海外臨床項目。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中國生物制藥將以南方總部和海外子公司invoX為雙核心,一方面通過海外并購等方式引進全球領先的藥品管線;另一方面在廣州實現臨床轉化和產業化,期望通過“一體雙翼”建立海內外雙循環體系,為國家解決生物醫藥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同時打造“國外引進—國內研發轉化”新模式。
為確保生物制藥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生物制藥行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生物制藥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研發非常活躍。進入新世紀以來,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生物技術成為世界科技競爭的焦點,目前生物技術專利占到世界專利總數的30%左右,利用基礎工程技術和細胞生物學方法來開發新的生產工藝和產品,生物基礎的研究應用研究一體化等已得到廣泛的重視。
全球生物藥物市場規模由2013年的1803億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2402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7.4%。
隨著利率上升,融資環境愈發嚴峻,然而同時,生物科技和生物制藥行業的大量新老企業正競相爭奪有限的資金,行業保持高度競爭。因此,許多風投公司都專注于幫助存量公司渡過難關,導致新投資減少。匯豐銀行指出,2023年生物科技初創企業的早期投資預計比2022年下降40%,且這一下降趨勢很有可能持續到下一年。面對充滿挑戰的融資環境,許多EBP可能會被迫重新考慮他們的估值預期。
除了風投,作為EBP重要資金來源的大型制藥公司對于交易的興趣可能也有所下降。與2023年的趨勢類似,在持續的經濟壓力下,大型制藥公司將把資金集中投入到現有的管線或特定平臺,而不是對小型生物科技公司進行投資。
如今,各市場對于藥品定價的審查日益嚴格,包括中國和美國等經濟強國。最近頒布的政策,如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減少了患者藥費自付部分的支出,此外,以控價體制為例的價格談判機制,也已開始對藥品利潤率產生影響,尤其是罕見病藥物和精準腫瘤藥物。
就這些舉措的廣度和效果來看,跨國制藥企業可能會失去投資動力,進而導致創新進展放緩。因此,越來越多的制藥公司開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減輕研發和商業化挑戰。2023年8月,第一三共宣布與默克建立長期多資產的合作伙伴關系,以助力其ADC藥品組合的商業化。這項合作是對第一三共與阿斯利康現有合作關系的補充,重點在于向不同的市場推出其首款ADC藥物Enhertu。未來幾年,隨著去全球化趨勢的發展,這種合作伙伴關系可能會激增。這種環境下,要想成功推出產品,擁有強大市場準入和商業化能力的本土合作伙伴至關重要。
生物制藥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2023年,與新冠疫情期間相比,許多國家恢復到了疫情前的狀態,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CT)的采用速度出現了預料之中的放緩。如今,由于缺少遠程監護患者的動力,傳統的臨床試驗模式更受青睞。盡管如此,一些國家已經立法為DCT的未來創造了條件。例如,中國在2023年7月發布了新的指導原則,支持通過遠程醫療實施DCT。同時,北京等地區也鼓勵本土藥企開展DCT試點項目。在成本受限的環境下,中國對于DCT價值的正式認可或將為2024年DCT在亞太地區受到更廣泛的關注鋪平道路。
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落后于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但是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我國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醫藥水平的差距也越來越小,生物藥已經在制藥領域中占有核心地位。以單克隆抗體藥物為代表,包括核酸疫苗、血液制品、重組蛋白藥物、多肽藥物,以及基因治療等為核心的生物制藥產業鏈條正在形成。目前,我國自主研制的核酸疫苗、激素和多肽藥物等已投放市場,另有十多種基因工程藥物也在臨床試驗階段。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預計未來中國新發癌癥病例數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人數將繼續增加,疊加近兩年新冠疫情帶動生物疫苗和血液制品用量增加,未來幾年我國生物制藥將呈現快速上升態勢,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達到7784億元。
想要了解更多生物制藥行業的發展前景,請查閱《2022-2027年中國生物制藥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