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特点:
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成熟景区巨大的地核吸引力为区域旅游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带来发展契机,周边的乡村地区借助这一优势,往往成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鉴于景区周边乡村发展旅游业时受景区影响较大,我们将此类旅游发展归类为景区依托型。
模式实践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7.2%的乡村振兴规划中采用景区依托型模式。
典型项目:
张家界村。张家界村主要受武陵源风景区的辐射带动力而发展起来,其未来的发展模式也很难脱离景区影响。让张家界村从以自发性的接待设施为主要营利点的粗放经营方式发展为有规划的经济生态双赢的乡村旅游,不仅要明确其未来的走向模式,更要明确这种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的特征,以便更好地研究其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家界村采取景区依托性发展模式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1)地缘优势性:
地缘优势性指某个实体占据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的优势地位,这里主要突出其邻近景区的区位优势性,是由于景区依托型乡村位于成熟景区的辐射圈,可利用其相对较好的交通条件发展经济,且因二者地域上相近,文化及环境上具有一致性,可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张家界村的这种地缘优势十分明显,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条件。
2)客源共享性:
景区依托型乡村的消费群体主要为景区游客,这点区别于其他类别的乡村旅游地。客源共享是景区依托型乡村优越市场的形成原因。张家界村的发展正是依赖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客源条件,以依托景区的人气和客流为主,建设一些游客接待设施。
3)资源互补性:
资源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观资源上的差异,景区与乡村在地域上的相近使其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开发模式的差异,景区在保留人文与自然景观外注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而景区依托型乡村则更具有乡土气息与田园风格,能更直观地体现民俗文化,二者可形成景观资源的互补;二是客流资源上的分化,景区吸引大量游客的前提是与生态承载能力相吻合,当景区游客人数超过承载能力时,不妨通过周边乡村的容纳力来缓解承载压力,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周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