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服务热线400-856-5388

当前位置:研究报告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1.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1)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现代化是薄弱环节。只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补上这一短板,才能实现“四化”同步。对于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讲,在发挥好工业化总动力、把握好城镇化大趋势的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来夯实农业现代化这个根基尤为重要。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个问题,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就乡村谈乡村,必须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路子,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特别是推动乡村资源与全国大市场相对接,将有效提高供给质量、拓展需求空间,正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点所在。

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主要包括: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维护进城务工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规范权益转让;允许承包方以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融资担保;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度,加强用途管制,严守耕地红线;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保障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等。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必由之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全方位地开发食物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加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需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可以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将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完成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

质量兴农的实现要依托以下五个着力点:

1)着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走好科技兴农之路

质量兴农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要转变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核心是提高农业科技供给质量,使农业科技由追求增产转向更加注重优质、安全、高效和生态。首先,要增强农业科技的协同创新能力;其次,突破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再次,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2)着力构建三大体系,走好产业兴农之路

乡村振兴和质量兴农的难点在于缺少富民产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兴农,即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好绿色兴农之路

绿色兴农,即通过调整空间布局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管理方式,积极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建立循环低碳生产制度,实现减量增效,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4)着力提升优质产品供给,走好品牌兴农之路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品牌兴农,即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等多种途径,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从量上提高农业的宣传力度、从质上提高农产品的声誉,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地重投入、重数量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

5)着力加强文明乡风建设,走好文化兴农之路

文明而淳朴的乡风,可以成为质量兴农的软实力。文化兴农,即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的硬件和软件投入,从思想、道德、知识、精神品格等方面全方位逐步提升农民素质,以及农村文化服务和乡风文明水准,引导广大农民在道德规范、文化知识、素质修养等方面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为质量兴农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1)“乡村振兴”战略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农业农村发展观的一场重要革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就是要追求生态效益的最佳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不同于过去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绿色发展要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筹兼顾,其在发展模式和业态上也要求有所创新。

2)“乡村振兴”战略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以可持续的发展观看,农业生产应该是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态体系中进行,为此,“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更好地认识农业的整体性,倡导生态系统运作模式,重新设计、布局和整合农业生产体系,推行能够协调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绿色生产方式。

3)“乡村振兴”战略要保护绿色产业环境。农业是与自然结合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农业的本色是绿色,乡村要振兴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具体而言有三点:一是资源利用绿色化;二是环境修复绿色化;三是生态保育绿色化。

4)“乡村振兴”战略要构建绿色政策体系。首先,完善农村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改变以往社会经济评价中单纯对GDP的崇拜,真正把环境损害、资源消耗及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考核体系中;其次,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最后,强化依法治理机制。农村生态环境要扭转,必须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变为法律意志。

5.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在乡村文明传承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1)搞活农村经济,为乡风文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农业经济的大发展才能为美丽乡村的乡风文明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2)振兴教育事业,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储备。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经济头脑、法制观念、创新精神、效率意识,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民,为美丽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必要保障。

3)加强法治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法治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要改革和不断健全、创新法律制度。

4)提高农民认识水平,为乡风文明建设普及现代理念。突出抓好乡风文明建设三大载体:道德讲堂,乡村学校少年宫,村民文化广场。

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不仅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

6.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的领导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通过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建设,确保党组织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序。要做好群众工作,提高乡村管理服务能力,把农民关心的问题就地解决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同时还要善于运用人民调解工作手段,健全村民调解员队伍,确保及时化解矛盾。

3)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树典型、做示范、育风塑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7.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1)产业扶贫

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

加快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设施建设。

实施电商扶贫,优先在贫困县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

2)就业扶贫

实施就业扶贫行动计划,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脱贫覆盖面。

3)搬迁扶贫

按照以岗定搬、以业定迁原则,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工作,确保贫困搬迁家庭至少1个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4)生态扶贫

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更多受益。鼓励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购买贫困地区林业碳汇。

5)教育脱贫

加大贫困地区教师特岗计划实施力度,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和对口帮扶工作,国培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重点支持贫困地区。

6)健康扶贫

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扶贫医疗救助。

7)综合保障性扶贫

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提供兜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