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是指來源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如大米、高粱、花生、玉米、小麥以及各個地區的土特產等。
中國農產品行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載體,近年來在政策扶持、消費升級和技術革新的驅動下實現結構性升級。2024年全國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態勢,夏糧豐收、生豬產能恢復、農產品加工產值增長,展現出產業鏈韌性。消費者對健康、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需求顯著提升,推動行業向高品質化轉型。同時,農產品電商滲透率快速提升,2023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49萬億元,比2014年增長近13倍;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870.3億元,同比增長12.5%。
2024年前三季度,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8.3%,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強勁勢頭,同比增長18.3%,生鮮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模式加速農產品流通。
然而,行業仍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冷鏈物流覆蓋率不足等挑戰。政策層面,國家通過稅收優惠、冷鏈物流補貼、農村電商基建支持等舉措,持續優化行業生態,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一、產業鏈與市場格局分析
產業鏈結構:上游以農田種植、畜牧養殖為主,規模化經營和合作社模式逐步普及;中游涵蓋加工、倉儲、物流環節,冷鏈物流技術提升顯著,2024年農產品物流總額達4.2萬億元,同比增長3.4%;下游銷售網絡呈現多元化,電商平臺(如拼多多、京東)、社區團購、跨境貿易協同發力,形成“線上+線下”融合格局。
市場競爭格局:行業呈現“多極分化”態勢:頭部企業(如中糧集團、益海嘉里)依托資金和技術優勢布局全產業鏈;區域性電商平臺(如興盛優選)深耕下沉市場;垂直領域企業(如生鮮專營平臺)聚焦細分品類。價格戰、物流效率和服務創新成為競爭焦點,2024年農產品電商市場集中度CR5達35%,但區域中小平臺仍具增長潛力。
區域發展差異:東部沿海地區憑借成熟的物流體系和消費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中西部地區通過政策扶持(如寧夏富硒農產品項目)和特色產品(如貴州茶葉、云南花卉)實現差異化發展。冷鏈物流覆蓋率從2020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45%,但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短板,制約偏遠地區農產品上行。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農產品行業跨境出海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數字化與綠色化成為行業轉型的核心引擎。一方面,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溯源中的應用覆蓋率超60%,提升消費者信任度;另一方面,有機農業、碳中和種植技術推廣加速,2024年綠色認證農產品產量同比增長12%。政策層面,《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推動5G基站向農村延伸,截至2024年底,全國行政村電商服務站點覆蓋率達85%,為農產品出村進城提供基礎設施保障。此外,國際貿易格局變化促使行業加速國際化布局,東盟、中東成為出口新增長極,2024年水果出口額同比增長23.4%,但玉米、大豆進口依賴度仍超70%,供應鏈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二、挑戰與未來趨勢
1、現存挑戰
供需錯配:中低端產品過剩與高端優質供給不足并存,2024年蔬菜、水果庫存周轉率同比下滑8%。
國際競爭:全球農產品價格波動(如國際小麥價格下跌15%)擠壓國內利潤空間。
人才短缺:農村電商人才缺口達300萬人,制約數字化轉型進程。
2、未來趨勢
科技賦能深化:AI分揀、無人機植保技術普及率將超50%,降本增效顯著。
品牌化加速:地理標志產品數量預計突破4000個,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提升。
可持續發展:生物降解包裝、低碳物流占比將達30%,ESG理念融入全產業鏈。
中國農產品行業正經歷從“量”到“質”的關鍵轉型期。在政策、技術、市場的多重驅動下,行業呈現出三大核心特征:一是電商與物流融合重構流通體系;二是綠色消費引領產業升級,有機認證面積年增速超10%;三是國際競爭倒逼供應鏈優化,RCEP框架下農產品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然而,區域發展失衡、技術應用不均、品牌溢價能力不足等問題仍需長期攻堅。
未來,行業需聚焦三大方向:其一,強化科技創新,推動智能農業裝備國產化;其二,完善冷鏈物流網絡,重點突破縣域節點建設;其三,構建“政府+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農民增收可持續性。預計到2030年,中國農產品行業將形成“安全、高效、綠色、開放”的現代化格局,成為全球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想要了解更多農產品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農產品行業跨境出海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