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零售行業自21世紀初起步,歷經二十年高速發展,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創新最活躍的市場之一。2023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為50.57萬億元,較2022年的47.57萬億元同比增長6.31%。此外,2019-2022年國內電商市場規模的增速分別為9.46%、7.1%、10.4%和12.9%。
行業從早期的平臺搭建逐步轉向全渠道融合,形成了以京東、天貓、拼多多為核心的三強格局,同時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模式持續涌現。政策層面,《電子商務法》的實施與“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推進,為行業規范化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電商零售是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商品交易活動,這包括實物商品交易及虛擬商品交易。而從廣義上來看,電商零售被定義為一種包含平臺、商家、品牌、用戶、服務商等在內的業態。
當前,電商零售不僅是消費增長的核心引擎,更通過數字化技術重構了供應鏈、物流及用戶服務鏈條,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在消費升級與技術革新的雙重驅動下,中國電商零售行業正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2023年,中國在線零售市場規模達6.9萬億元,線下零售規模14.4萬億元,整體零售市場呈現線上線下協同擴張態勢。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比提升至12.6%,農村電商增速超城市市場,下沉市場成為新增長極。頭部平臺通過“618”“雙11”等大促活動持續釋放消費潛力,2024年“618”期間京東單日成交額突破2000億元,拼多多訂單量同比增長超300%。
行業競爭從價格戰轉向生態化競爭,阿里、京東、拼多多通過投資并購構建本地生活、金融科技、云計算等多元業務矩陣。新興業態中,直播電商GMV突破4.9萬億元,抖音、快手等內容平臺加速搶占市場份額。社交電商依托微信生態實現裂變式增長,社區團購則通過前置倉模式滲透生鮮市場。
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深度應用于用戶畫像、智能推薦及庫存管理。菜鳥網絡、京東物流通過自動化倉儲與智能分揀,將配送時效縮短至“半日達”。SaaS服務商如HiShop、RayCloud為中小商家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推動行業降本增效。
《電子商務法》與數據安全法的實施強化了行業監管,但合規成本增加與反壟斷壓力對中小企業形成挑戰。此外,用戶增長見頂、獲客成本攀升、同質化競爭等問題亟待突破。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電商零售行業市場形勢分析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電商零售行業已從高速增長轉向精細化運營階段。市場規模的擴張與技術應用的深化,為行業升級奠定了基礎,但人口紅利消退與國際環境變化也帶來新挑戰。未來,行業需在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升級中尋找平衡點,通過全球化布局、綠色低碳轉型、體驗經濟深化等路徑實現可持續發展。政策引導與技術創新的協同效應,將成為破局關鍵。
1、全球化與跨境電商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跨境電商綜試區擴容至132個,2025年進出口規模有望突破5萬億元。獨立站模式與海外倉建設助力國貨品牌出海,RCEP協定降低區域貿易壁壘,東南亞、中東市場成為新增長極。
2、新零售與場景融合
線上線下一體化加速,盒馬、蘇寧易購等企業通過“即看即買”體驗重構消費場景。AR試妝、無人零售等技術提升交互體驗,2026年新零售市場規模預計達17.0萬億元。
3、綠色電商與可持續發展
政策要求下,電商平臺加速推行“無紙化”物流與循環包裝,京東“青流計劃”、菜鳥“綠色行動”推動碳減排。ESG理念融入供應鏈管理,倒逼行業向低碳化轉型。
4、人工智能與個性化服務
AIGC技術賦能商品設計與營銷,ChatGPT類工具提升客服效率。用戶需求數據實時分析,推動C2M反向定制模式普及,2025年定制化商品占比將超30%。
5、下沉市場與銀發經濟
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提速,抖音電商“產業帶扶持計劃”助力農產品上行。適老化改造加速,銀發族網購規模突破1.2萬億元,健康、旅游類商品需求激增。
中國電商零售行業歷經二十年發展,已從渠道革命進化為全鏈路數字化變革。2023年,行業規模突破42.93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四成,成為穩經濟、促就業的核心力量。未來,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全球化與本土化并行,通過跨境電商與區域化運營開拓增量市場;二是技術驅動體驗升級,AI、元宇宙技術重塑消費場景;三是綠色化與社會責任深化,ESG標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然而,數據安全、國際競爭、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需政策與市場協同解決。
展望2030年,中國電商零售有望在全球數字經濟中占據更主導地位,同時推動實體經濟向智能化、可持續化方向轉型,為全球零售業變革提供“中國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電商零售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電商零售行業市場形勢分析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