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釋放文化、旅游等消費潛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等。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我國累計注冊2.04萬家文旅相關企業,創近十年注冊量新高。企業存量方面,我國現存11.4萬家文旅相關企業,其中成立年限在5至10年之間的企業最多,占比29.1%,行業分布上,歸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文旅相關企業最多,占比48.7%。
新疆作為中國西北部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富集區,憑借獨特的自然景觀、多元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已成為全國文旅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地。
新疆2024年接待游客達3.02億人次
近年來,新疆將文旅產業納入自治區“十大產業集群”,實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文旅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2024年,新疆文旅產業的成績單尤為亮眼。數據顯示,新疆全年接待游客達3.02億人次,游客總花費達到3595.42億元,同比增長顯著,文旅產業對地區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升。
政策層面,“十四五”期間新疆聚焦文化潤疆與產業興疆,通過優化基礎設施、深化“一帶一路”文旅合作、打造“新疆是個好地方”全域品牌,構建了“核心層+支撐層+衍生層”的立體產業鏈。同時,冰雪旅游、自駕游、特種游等新興業態躋身全國前列,數字化技術賦能智慧景區建設,文旅融合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引擎。然而,產業仍面臨產品同質化、服務能效不足、資源開發深度有限等挑戰,“十五五”規劃需進一步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實現從“旅游資源大區”向“文旅經濟強區”的跨越。
新疆文旅產業是指依托新疆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通過旅游開發、文化傳播和休閑娛樂等方式,促進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產業。新疆文旅產業的核心在于將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旅游產品和服務。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新疆文旅產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
在“一帶一路”倡議縱深推進與“文化潤疆”工程全面實施的戰略背景下,新疆文旅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兼具自然資源稟賦與多元文化底蘊的核心區域,新疆不僅承載著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更在現代文旅融合、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中展現出獨特的價值潛力。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產業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導致產品同質化,高端人才短缺制約服務升級,生態保護壓力與開發需求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規劃需以“高質量融合”為核心,強化頂層設計,統籌資源開發與保護,深化“文旅+”跨界模式,推動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未來五年,新疆需從“規模驅動”轉向“價值驅動”,以政策優化、科技賦能、品牌升級為抓手,構建更具韌性、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文旅生態體系。
1. 頂層設計:政策引領與全域統籌
規劃先行:圍繞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主線,制定文旅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優化“一核兩帶多區”空間布局,重點推進龜茲文化遺產示范區、昆侖山生態旅游區等標桿項目。
政策協同:完善跨部門協作機制,加大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
2. 業態創新:深化融合與消費升級
“文旅+”模式:拓展“文旅+賽事”“文旅+影視”等場景,借力《我的阿勒泰》《哪吒2》等影視IP打造主題線路,發展FWT世界野雪賽、環塔拉力賽等賽事經濟。
新消費場景:布局夜間經濟、沉浸式演藝、元宇宙體驗館,推動《遇見喀什》等演藝項目升級,開發非遺手作、研學露營等體驗型產品。
3. 數字賦能:智慧文旅與綠色轉型
智慧化基建:2025年實現4A級以上景區VR導覽全覆蓋,構建區塊鏈票務系統,運用AI客服提升服務效率,打造“一部手機游新疆”平臺。
低碳路徑:推廣達坂城“光伏+文旅”模式,建設零碳景區,制定生態紅線內旅游開發標準,強化資源循環利用。
4. 國際合作:絲路聯動與品牌輸出
跨境旅游:依托“中巴經濟走廊”,開通中亞跨國自駕線路,建設霍爾果斯、阿拉山口跨境旅游合作區。
文化傳播:舉辦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新疆國際舞蹈節,借助TikTok、YouTube等平臺推廣“冰雪絲路”“沙漠探險”全球形象。
5. 民生協同:富民增收與民族團結
鄉村振興:發展民宿經濟、農旅融合項目。
文化認同:設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線路,推廣“熱雪少年”滑雪營等青少年研學項目,促進跨區域文化交流。
“十五五”時期將是新疆文旅產業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通過統籌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深化科技賦能與業態融合、強化品牌建設與國際合作,新疆有望建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未來,新疆需持續發揮“一帶一路”樞紐優勢,以文化為魂、生態為基、創新為翼,推動文旅產業成為促進民族團結、區域協調、經濟轉型的核心動力。在此進程中,既要守住“綠水青山”的底線,也要講好“多元一體”的中國故事,最終實現“詩與遠方”的共生共榮,為全球文旅產業貢獻“新疆范式”。
想要了解更多新疆文旅產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新疆文旅產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