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2006年以來穩居世界最大輪胎生產國和橡膠消費國,輪胎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40%。由于輪胎消費70%以上都是用于汽車輪胎的配套和消費,從下游需求看,國內汽車市場加快回暖,對輪胎市場形成有力的支撐。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持續提升,輪胎的需求也穩定增長。
數據顯示,2019-2024年,我國橡膠輪胎外胎產量從84226.2萬條增長至118689.4萬條。2024年,我國橡膠輪胎外胎產量累計約為118689.4萬條,同比增長9.2%。從全年趨勢看,2024年中期,全國輪胎產銷差強人意,在第四季度迎來較大增長,全年累計產量首次突破10億條。中研普華整理了近五年橡膠輪胎外胎產量走勢發現,2020年-2024年,中國橡膠輪胎產量經歷了高峰回落再上揚的趨勢。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汽車保有量不斷增長,汽車輪胎作為一種易耗品,當其磨損或達到使用壽命時,需要及時更換,因此大量廢輪胎不斷產生。在此背景下,我國廢輪胎回收市場規模逐漸擴大。2023年,我國廢輪胎回收市場規模為104.80億元,同比增長13.95%。
一、廢舊輪胎回收行業概述
廢舊輪胎回收是指從汽車修理廠、輪胎銷售點、垃圾填埋場等地方收集廢舊輪胎,并進行初步的分類和整理。廢舊輪胎回收行業是一個集環保、資源、技術和經濟于一體的綜合性行業,其發展對于推動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廢舊輪胎回收行業從最初的個體從業者主導逐步走向規范化、現代化,并在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實現了快速發展。目前,該行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廢舊輪胎回收產業鏈涵蓋上游輪胎制造與報廢、中游回收分揀、下游再生利用三大環節。輪胎組分中橡膠(50%)、炭黑(25%)、鋼絲(15%)等材料通過物理破碎、熱裂解、化學再生等技術轉化為再生橡膠、橡膠粉、裂解油等高附加值產品。目前,再生橡膠仍為主導應用(占比超60%),但其生產過程中存在高能耗與污染問題;熱裂解技術因能提取炭黑、燃料油等多元化產品,成為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
二、廢舊輪胎回收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廢輪胎回收行業與廢輪胎產量之間有著極強的關聯性。公安部今年初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53億輛。全國有96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與2023年相比增加2個城市,其中45個城市超200萬輛,26個城市超300萬輛,成都、北京、重慶、蘇州、上海、鄭州等6個城市超過500萬輛。隨著我國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廢舊輪胎產生量必將持續增長。
傳統上,廢舊輪胎往往被視為垃圾,被大量堆積或焚燒,這不僅浪費了資源,還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實際上,輪胎中含有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如橡膠、鋼絲和纖維等,通過合理的回收和處理能夠“變廢為寶”,將廢舊輪胎轉化為再生橡膠、燃料油、瀝青等材料,廣泛應用于道路建設、工業制造等領域,降低對原生資源的需求,減少環境污染。
廢舊輪胎回收來源主要是回收站、廢物處理中心、廢物回收公司、汽車修理店,下游主要是廢舊輪胎再生利用技術,目前主要是回收提煉、翻新處理。
2024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發布符合《廢舊輪胎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第五批),截止2024年底,全國符合《廢舊輪胎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達到79家,合計廢舊輪胎年處理能力近500萬噸,約占全國廢舊輪胎資源30%左右。
政策層面,準入標準(如《廢輪胎綜合利用行業準入條件》)與環保法規倒逼行業整合,淘汰落后產能。2023年,恒譽環保、貴州輪胎等頭部企業憑借熱裂解技術優勢占據市場高地,而中小型企業則通過靈活經營策略參與區域競爭,形成“龍頭引領+多元互補”的競爭格局。此外,輪胎制造巨頭如中策橡膠、玲瓏輪胎加速布局循環經濟,推動產業鏈縱向整合。
目前我國廢舊輪胎回收行業沒有形成絕對的品牌壟斷格局,雙星集團、貴州輪胎、軟控股份等領先企業憑借再生資源回收領域的經營、技術優勢、資金優勢等在廢舊輪胎回收行業布局,主流中小企業活躍在廢舊輪胎回收領域,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快速調整經營策略,共同構成廢舊輪胎回收行業的多元化競爭格局。
我國專業的輪胎再制造企業和橡膠制品生產商中策橡膠、玲瓏輪胎、雙星輪胎等在廢舊輪胎綜合利用方面有積極布局,推動廢舊輪胎回收行業與循環經濟的融合,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減少對新原材料的依賴。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廢舊輪胎回收行業深度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目前中國廢舊輪胎回收市場的主要競爭者包括雙星集團等企業。雙星集團是國內輪胎企業中率先進入廢舊輪胎回收領域的企業,通過先進的回收技術,將廢舊輪胎轉化為輪胎制造中的原材料,并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和渠道。此外,雙星集團還研發國際先進水平的廢舊橡膠循環利用技術,實現廢舊輪胎的高值化利用。
當前,中國廢舊輪胎回收行業正從“量增”向“質變”跨越。一方面,環保督察趨嚴與“雙碳”目標要求企業加速綠色工藝創新;另一方面,下游應用場景拓寬(如改性瀝青、3D打印材料)催生新需求。技術層面,智能化分揀、連續化熱解裝備的國產化突破,有望降低處理成本并提升產品一致性。政策與市場的雙重紅利下,行業亟需構建“規模化回收—高值化利用—數字化管理”的閉環生態,破解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的長期困局。
1. 技術升級推動高值化利用
熱裂解技術將向連續化、智能化方向迭代,提升炭黑純度與裂解油收率;橡膠粉表面改性技術的突破可拓展其在建筑、交通領域的應用。此外,生物酶法再生橡膠等低碳技術有望降低生產污染,契合全球ESG投資趨勢。
2. 政策加碼與標準完善
國家或將出臺再生材料強制摻混比例、碳積分獎勵等細則,刺激下游采購需求;《廢舊輪胎回收管理規范》等標準落地,將規范回收站點、分揀中心運營,解決“小散亂”痛點。
3. 產業鏈協同與全球化布局
頭部企業將通過并購整合區域回收網絡,構建“回收—處理—銷售”一體化平臺;同時,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輪胎報廢量激增,為中國設備出口與技術輸出提供新增長極。
4. 資本賦能與模式創新
綠色金融工具(如REITs、碳質押貸款)將緩解企業資金壓力;生產者責任延伸制(EPR)試點深化,推動輪胎制造企業自建回收體系,形成“以舊換新”商業閉環。
中國廢舊輪胎回收行業正站在規模化發展與高質量轉型的歷史交匯點。在政策強力驅動、技術持續突破與市場需求擴容的合力下,行業有望從傳統低端加工向綠色高端制造躍遷。短期看,環保合規與成本控制仍是企業生存關鍵;中長期則需依托智能化裝備、產品創新與全球化布局構建核心競爭力。未來,隨著“無廢城市”建設與循環經濟立法完善,廢舊輪胎資源化率將向80%的國際先進水平靠攏,催生千億級市場空間。這一進程中,兼具技術壁壘與產業鏈整合能力的企業將率先突圍,引領行業從“黑色污染”向“黑色黃金”的華麗蛻變,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想要了解更多廢舊輪胎回收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廢舊輪胎回收行業深度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