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與碳中和目標的驅動下,氫能作為清潔、高效、可再生的二次能源,成為各國能源戰略的核心方向之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近年來將氫能納入國家能源體系,并出臺多項政策推動其產業化發展。天然氣制氫憑借技術成熟度高、成本相對可控的優勢,成為當前主流制氫路徑之一,其生產的“藍氫”(結合碳捕捉技術)在碳排放與經濟效益間取得平衡。
2018-2023年,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增加和氫能經濟的發展,天然氣制氫產業迅速擴大。2023年全球天然氣制氫市場規模將達到約450億美元。2018-2023年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約為18%-20%。近年來,中國天然氣制氫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量持續增長。
我國已初步形成了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華中和西南等氫能產業集群,這些區域在氫能制備、儲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些氫能產業集群的形成,為天然氣制氫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并推動了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我國已初步建成了氫能的“制、儲、運、用”完整產業鏈,為天然氣制氫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天然氣制氫產業將進一步拓展其應用領域和市場空間,從而推動產業規模的持續增長。
我國20世紀60年代開發成功了烴類蒸汽轉化技術,并在大慶煉油廠成功建設了第一套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制氫裝置。經過長期的工業化和生產實踐,我國在研發設計、施工建設天然氣制氫裝置的能力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近幾年,我國天然氣制氫行業產量快速增長,從2015年的277.5萬噸增長到了2024年的845萬噸。天然氣制氫市場規模增長至2024年的1723億元。
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分布式能源等新興應用的拓展,天然氣制氫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行業進入規模化與技術創新并行的關鍵階段。
1. 技術成熟與產業規模化
中國天然氣制氫技術始于20世紀70年代,以水蒸氣重整(SMR)為核心工藝,設備投資低、產氫率高,占據工業應用主導地位。近年來,催化劑性能提升、工藝流程優化及設備結構改進顯著提高了生產安全性和效率。然而,技術瓶頸仍存,如原料利用率低(天然氣成本占比70%-90%)、工藝復雜、對設備與操作要求苛刻等。2024年數據顯示,中國天然氣制氫年產量已達845萬噸,市場規模超1700億元,長三角、京津冀等五大氫能產業集群初步形成,覆蓋“制、儲、運、用”全產業鏈。
2. 政策驅動與區域布局
國家層面,《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戰略地位,地方政府如廣東、上海等推出氫能專項規劃,通過補貼、示范項目等扶持產業發展。政策重點包括推動藍氫規模化(結合CCS技術)、探索綠氫混合路徑,以及完善加氫站等基礎設施。例如,深圳市燃氣集團等企業通過整合天然氣資源與氫能技術,加速區域市場布局。
3. 成本挑戰與資源約束
中國天然氣資源集中于西部,含硫量高導致預處理成本增加,疊加進口依賴度高(國內供給有限),制約行業降本空間。此外,碳捕捉技術的應用尚未普及,藍氫的環保優勢未能完全轉化為經濟性。相比之下,煤制氫成本更低,但碳排放問題突出;電解水制氫(綠氫)受限于電價與設備成本,短期內難以替代天然氣制氫的主流地位。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天然氣制氫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戰略咨詢報告》分析:
當前,天然氣制氫行業正面臨“低碳化”與“市場化”的雙重壓力。一方面,全球碳關稅機制與國內“雙碳”目標倒逼企業加速技術升級,碳捕捉與封存(CCS)、可再生能源耦合制氫成為突破方向;另一方面,氫能應用場景的拓展(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儲能)催生龐大需求,但成本與資源分布不均導致區域發展失衡。例如,西部資源富集區因基礎設施滯后,氫氣外運成本高;東部消費市場則依賴進口天然氣,產業鏈協同效應尚未完全釋放。這一階段,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與資本投入的協同,將成為行業破局的關鍵。
1. 需求增長與多元化應用
預計到2030年,中國氫氣年需求將突破3500萬噸,其中工業領域占比約60%,交通與儲能領域快速崛起。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推廣(如商用車、重卡)將成為核心增長點,帶動加氫站建設與分布式制氫項目投資。此外,鋼鐵、化工等傳統高耗能行業的脫碳需求,將進一步擴大藍氫的市場空間。
2. 技術突破與低碳轉型
未來,天然氣制氫將向“低碳集成”方向發展:
CCS技術普及:通過碳捕捉降低藍氫碳排放,提升環保溢價;
混合制氫模式:結合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電力,探索“天然氣+電解水”混合制氫路徑;
智能化升級:引入AI優化生產流程,降低能耗與人工成本。
例如,國內企業已在開發抗硫催化劑與高效重整反應器,目標將制氫效率提升15%-20%。
3. 產業鏈協同與全球化布局
隨著天然氣進口渠道多元化(如中俄管道、LNG進口)與頁巖氣開采技術進步,原料成本有望下行。同時,企業通過縱向整合(如上游氣源控制、下游加氫站運營)與橫向合作(跨行業技術聯盟),構建競爭力。國際市場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氫能合作項目將為中國企業提供技術輸出與資源獲取機遇。
中國天然氣制氫行業正處于規模擴張與轉型升級的交織期。政策紅利釋放、技術創新迭代與市場需求擴容為其提供了廣闊前景,但資源約束、成本壓力及環保要求也構成顯著挑戰。短期來看,藍氫憑借技術成熟度與成本優勢,仍是過渡階段的主力;中長期則需通過CCS技術普及、綠氫混合模式及產業鏈協同,實現低碳化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未來,行業競爭將聚焦于核心技術突破(如催化劑、碳捕捉)、區域資源整合(如西部氣源與東部市場對接)及國際合作深化。企業需把握政策導向,加大研發投入,同時探索多元化商業模式,以在氫能產業萬億賽道中占據先機。
想要了解更多天然氣制氫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天然氣制氫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戰略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