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光伏制造端產量、發電新增裝機等多個指標連創新高,但產業鏈各環節產品價格卻幾乎全線“跳水”,產業存在過熱過快擴張、中低端產能過剩、無序競爭等問題,質量風險、功率虛高等發展隱憂也不斷顯現。業內人士認為,2024年要聚焦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統籌布局和政策落實,明確光伏發電項目投資開發相關標準和要求。同時,須持續鼓勵創新,讓光伏行業競爭回歸技術創新的主賽道。
光伏協會也在會上第二次上調2023年裝機預測,預計全球光伏新增裝機由305-350GW上調至345-390GW;中國光伏新增裝機由120-140GW上調至160-180GW。
從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來看,2023年前11月全國太陽能發電累計新增裝機就已達到了163.88GW,同比增長149.40%。截至11月底,全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5.6億千瓦,同比增長49.9%。
受發電端需求的帶動,光伏制造端同樣增長強勁。光伏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前10月,我國光伏制造端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70%,總產值超過1.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為確保光伏發電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光伏發電行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光伏發電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以組件為例,從2023年2月開始價格一路走低。10月以來,降價速度開始加快,多家企業光伏組件開標價格單瓦最低值跌破1元,有企業最低綜合報價甚至到了0.86元/瓦。
部分光伏企業直呼,價格“狂瀉”擊穿企業的成本線。“現在很多二、三線企業都在虧著賣,我們雖然還能維持盈虧平衡,但這樣的價格很難持續。”某龍頭光伏企業中國區負責人告訴記者。
與“降價”這一熱詞密切關聯的,是過剩與內卷。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處長金磊指出,我國光伏行業發展仍存在著產業短期過熱過快的擴張、中低端產能過剩、無序競爭、全球貿易中不確定性風險增加等問題。
據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介紹,2023年光伏制造全產業鏈新增產能比行業累計的所有量還多。他指出了企業擴產的四個原因:企業愿意投、地方政府支持、金融機構融資便利和其他行業的跨界意愿強。“這些新企業由于技術、人才和管理能力不足,導致一系列經營問題,甚至有些企業投產之日就是停產之時。”
光伏發電行業發展至今,產業鏈各環節技術持續推陳出新,如金剛線切割技術、PERC電池轉換效率持續提升等不斷促進光伏發電效率的提高,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根據CPIA統計,2022年PERC單晶電池、多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分別達到23.20%和21.10%,較2017年的21.3%和20.0%大幅提高;而TOPcon電池、異質結電池、XBC電池平均轉化效率則能達到24.5%、24.6%、24.5%。自2007年以來,我國光伏發電度電成本累計下降超過90%,光伏上網電價不斷逼近平價。在可預見的未來,光伏發電上網價格低于傳統燃煤機組電價的情況將不再久遠,更低的用電成本會使得市場對光伏發電的需求不斷增強,從而擴大行業市場空間。
光伏發電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為促進光伏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多項政策推動光伏市場化進程。頂層設計方面,“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奠定了我國光伏行業未來飛速發展的整體基調。具體政策方面,我國報告期內光伏政策整體可以概括為“下調光伏補貼,推動平價發展,鼓勵市場驅動”。近年來光伏技術不斷革新,新建光伏電站成本持續下降,行業內對平價上網已形成高度共識。中央政策釋放的信號則極大調動了市場投資積極性,有助于我國光伏發電行業由政策導向型行業向市場化競爭行業轉變。
受益于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發展,光伏企業可以憑數字技術驅動實現能源數字化轉型和創新。在數字技術與光伏產業的結合下,光伏領域出現了“智慧能源系統”“智能運維平臺”“光伏電站清掃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巡檢系統”等智能軟件系統或硬件設備。上述光伏產業的數字化應用可實現電站建設效率提升、電站運行可視化、電站運維人力縮減等效果,從而全方位降低光伏發電度電成本。光伏數字化是未來光伏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光伏行業的重要機遇。
想了解關于更多光伏發電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光伏發電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